近年來,瑞金市葉坪鎮按照“片區謀劃、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持續推進產業振興,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抱團發展模式、發展高科技農業、新農人帶貨等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活力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龍頭引領,富硒蔬菜暢銷灣區
走進葉坪鎮百晟農業公?司的蔬菜基地,一片片綠油油的富硒蔬菜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碌地采摘、打包,準備將新鮮的蔬菜發往粵港澳大灣區。2024年,百晟農業成功申報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并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獲得富硒產品認證3個、有機產品認證4個。目前建有1700畝設施農業大棚、9600平米育苗棚和60000立方冷庫。1.2萬平方米的臍橙精選加工廠建設更是如火如荼,未來這里將成為集加工、展示、銷售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與此同時,示范園內計劃今年4月新種植有機蘆筍700畝,并建設10畝農業智慧方艙種植有機松茸,探索現代農業科技新模式。“智慧方艙能精準控制溫濕度,松茸的品質和產量將大幅提升。”項目負責人胡志杰介紹。通過龍頭企業強帶動,葉坪鎮正推動農業向智能化、集約化發展。
“今年我們計劃新增種植水果玉米300畝、富硒蔬菜700畝,同時延伸果蔬加工產業鏈,力爭冷鏈倉儲庫芋頭初加工生產線年加工毛芋頭突破1萬噸。”百晟農業負責人花繼峰信心滿滿地說道。產業基地內設有1個幫扶車間,車間內全年帶動15名脫貧戶和監測對象就業。
二、抱團發展,構建聯農帶農機制
?葉坪鎮2500畝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內,江西百晟與橙鄉農業兩大企業以“返租倒包”模式打造聯農帶農樣板,主要為企業提供大棚、技術、銷售全鏈條支持,農戶“拎包入駐”當“產業工人”。目前已有10戶農戶承包457畝大棚種植高端蔬菜,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較傳統種植增收3倍。園區設立幫扶車間,優先吸納15名脫貧戶就業,月平均工資2800元。在采摘、分揀等環節創造280個靈活崗位,帶動周邊嶺腦、山岐、松坪、云集、均田、葉坪社區等6個村人均年增收1.2萬元。39歲的脫貧戶黃小全承包了園區16個大棚種植了西紅柿、茄子、黃瓜等蔬菜,年收入突破16萬元,他說:“現在技術有人教,銷路不用愁,還能拿土地租金,日子越過越好了。”
葉坪鎮新院村350畝的果蔬基地也是以“返租倒包”模式將大棚租給有意向種植的村民及大戶,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村民鐘慧明夫妻租了4個大棚種植各種蔬菜。該村脫貧戶丁艷明在基地務工,實現“租金+薪金”的雙增收,“家里5個小孩,需要照顧,現在在這里務工,一天90元的工資,一邊照顧小孩,還能賺點錢,很滿足了。”
三、科技賦能,功能農業帶農共富 ?
葉坪鎮通過引進高科技農業項目,推動農業從傳統種植向健康產業升級。江西富硒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洋坊村種植的600畝紫靈芝,通過“公司+農戶+村集體”的運行模式,積極探索能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林下經濟新路子,在嶺下小組創辦了全省首家“林業良種良法推廣示范項目”林下經濟展示基地。“現在公司已經是三產融合了,從種植到采摘管理各個環節都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大約可以帶動周邊100多人就業。”江西富硒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明如是說。“我在基地主要負責收靈芝和靈芝粉、裝框、晾曬等工作,一個月4800左右的收入”洋坊村村民鐘小小滿臉笑容的說道。
在深隆國際稻都公司的種植基地,機械聲隆隆作響,大型翻耕機正來回作業,翻犁土地。“今年我們在朱坊要擴大種植,去年在洋江下小組種植了250畝,效益還好,今年我們打算擴大面積,再種植280畝”公司負責人王金隆說道。這種專為糖尿病患者研發的功能稻,富含特殊營養成分,市場前景廣闊。在下羅村,誠茂農業公司盤活的200畝失管果園如今煥然一新,種上了金牧糧草,農戶通過將荒廢的土地流轉出租給誠茂農業公司,年收入可達4萬余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下羅村的就業機會。藍田集團實施的水田墾造一體化項目已完成330畝旱地高標準農田改造,土地產出效益顯著提升。
四、云端拓路,農特產品走出鄉村
"丹丹農場周邊,整片整片都是贛南臍橙,老表叫丹丹多幫大家推廣宣傳,想吃橙子的,來找丹丹"在瑞金市葉坪鎮90后“新農人”鐘丹的丹丹農場視頻直播間里,本土抖音帶貨博主、"新農人"鐘丹正通過直播銷售蜂蜜、蜂王漿、土雞、贛南臍橙等本地特色農產品。這個由鎮政府扶持打造的"牧蜂農場"品牌,去年成功亮相第二屆省消費博覽會,不僅實現年網銷農產品超百萬元,更通過“線上+線下”帶動周邊農戶銷售優質農特產品。像鐘丹這樣的利用網絡銷售農特產品的葉坪新農人還很多,他們正通過各類網絡平臺讓葉坪的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黃沙村華屋紅軍村黨員華丕懋通過網絡平臺不僅銷售華嬤嬤泡菜、客家小吃等土特產,還宣傳紅色文化。“馬蹄村”朱坊村朱重糧、朱歡等村民在網絡上銷售馬蹄,還有葉坪社區種植大戶吳森林、謝南海等,種植草莓20余畝、紅薯50余畝,通過快手、抖音、淘寶等線上平臺銷售草莓等農特產品,將這些新鮮的農產品銷售到千家萬戶。這些“新農人+電商”的模式,不僅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還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增加。
如今的葉坪鎮,現代農業的基因已深深融入鄉村振興血脈。下一步,將持續錨定"農業工廠化、農民職業化、農村景區化"的發展坐標,帶動周邊千戶農戶參與三產融合,讓產業振興的動能持續轉化為百姓共富的福祉。(張艷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