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上游的青山綠水間,一場跨省協同發展的“融合工程”正悄然推進。
2022年,黔東南州被賦予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使命。三年間,這片以少數民族風情和優良生態聞名的內陸腹地,以“跨省通辦”打破行政壁壘,用“飛地園區”激活產業協作,憑“流域共治”守護珠江源頭,借“柔性引才”尋得智力支撐,更舉“超級IP”架起文化橋梁。
依托區位優勢,黔東南州積極整合資源,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助力西部經濟崛起,成為連接東西部的重要樞紐。2024年,全州GDP突破1400億元,增速躍居全省前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收窄,走出了一條“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特色發展之路。
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肇興侗寨
區域協同:從“偏遠苗疆”到“內陸支點”
——產業協同破解“東西落差”。在黔東南從江洛貫經濟開發區佛山—黔東南東西部協作產業園內,貴州同地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滿負荷生產。產業園區采用“灣區投資+貴州基地”模式,入園企業享受大灣區先進服務及貴州低成本用地、用工、用電、用水等政策的同時,依托大灣區在產業、市場、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優勢穩步發展。截至2024年,民族醫藥、特色食品等產業年產值約3000萬元。
建設中的從江縣佛黔東西部協作共建產業園(A區)
2022年以來,黔東南州引進大灣區項目400個,合同投資總額423.61億元。2024年,全州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2%、排全省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4%、排全省第3位,正逐步縮小與省內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
榕江縣政府負責人認為,“橋頭堡”建設給“黎從榕”搭建了一個平臺,有力地托舉和牽引著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政策加持讓這里成為一片“熱土”,吸引了大量市場主體,有效促進了“黎從榕”等縣域一二三產業的標準化和體系化發展。
為推動“黎從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黔東南州還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瞄準硅精深加工、清潔能源等產業持續發力。2024年,硅產業實現爆發式發展,產值較上年翻番。清潔能源產業穩步發展,大灣區資本投資風電項目總裝機超80萬千瓦,總投資約92.83億元,2024年年產值11.7億元。
黔東南州爐碧經濟開發區玻璃生產企業的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 暨東攝
大灣區企業將生產基地西遷黔東南州,不是簡單“搬家”,而是發揮“雙基地”協同效應,基于產業要素互補的產業鏈升級。這一實踐打破了傳統產業轉移伴隨技術降級的“梯度轉移”固有模式。黔東南州通過“大灣區研發+貴州制造”“灣區市場+山地產品”等模式,實現了產業鏈價值躍升和雙向賦能,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新范式。
——機制創新筑牢“生態屏障”。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黔東南州始終堅守生態底線,積極探索從制度創新等多層面推動“綠水青山”真正變現為“金山銀山”。
黔東南州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9.63%,每年向大灣區輸送優質水資源超百億立方米。保護該區域生態,直接關系到大灣區數千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生態宜居。
2024年3月,黔東南州出臺《縣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辦法》,這是全國首個縣域生態補償機制,在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設置18個水質監測斷面,上下游縣市“以質論價”,若上游水質超標,需向下游支付補償金;若優于標準,下游則反哺上游。政策實施首年,全州出境水質優良率保持100%。
美麗的巴拉河姊妹湖段 曾皎飛 攝
“即將實施的‘貴州省黔東南州九萬大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第一階段建設任務是退化林修復約1.26萬畝、封山育林約2.32萬畝、新建小型水利水保設施50處,第二階段建設任務是退化林修復約3.94萬畝、新建小型水利水保設施430處,項目涉及從江縣,將進一步筑牢珠江上游生態屏障?!鼻瓥|南州林業局生態修復中心主任梁彧忠介紹,2022年6月,完成全州首單林業碳票質押融資1000萬元。2023年12月,貴州高院與省林業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環境修復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認購林業碳匯的意見(試行)》,共同構建認購林業碳匯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同期,貴州雷山法院、廣東南海法院促成廣東南海一家科技公司與黔東南州劍河縣林業部門簽訂協議,跨省認購碳匯10萬元,并現場交付全國首張司法領域跨省碳票。
開放新局:從“內陸腹地”到“國際節點”
——“硬聯通”打通戰略通道。從資金到技術,從供應鏈到創新鏈……黔東南州瞄準廣東“1310”戰略,精準對接大灣區產業鏈,全面融入沿海經濟脈搏,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
隨著雷榕、劍榕、劍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清水江平寨、旁海航電樞紐等水運通道建成投用,都柳江、清水江水運州內段逐步打通,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完善。貴廣高鐵提速至300公里/小時,黔東南至廣州最快3小時左右直達,進一步提高了客運效率。2024年,黔東南陸港完成業務量43.27萬噸,營業收入4483.73萬元。
2024年10月25日,貴州劍河至黎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 楊文斌攝
同時,“黔貨出山”勢頭強勁,生態蔬菜直供大灣區餐桌。黔東南組織企業積極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香港美食展等國際性展會,逐步形成以打火機、棕剛玉、服裝、羽毛球為主的優勢出口產業。推動蔬菜、柚子、中藥材、茶葉等農產品走向“一帶一路”國家。2024年全州完成貨物貿易進出口11.06億元,同比增長22.79%,完成服務貿易進出口993.5萬美元,同比增長49.35%。
榕江縣粵黔協作新媒體電商智慧物流園電子商務倉儲物流配送云倉,并開通黔東南—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專線
——“軟實力”輸出文化名片。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從江縣小黃村小學少兒歌隊侗族大歌贏得眾多贊譽;苗繡走上國際時裝周T臺,何超瓊身著錫繡華服參加東京電影節;“村超”賽場引入港澳球隊,與英超合作……黔東南州正以民族文化叩開國際大門。大IP吸引大量粵港澳大灣區游客的同時,肇興侗寨、西江苗寨等景區也逐漸成為國際旅游熱點。通過政策協同、基礎設施聯通、文旅品牌輸出和生態資源整合,黔東南正成為大灣區輻射西南、對接“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新節點。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驅動下,黔東南州正精心策劃更多大型活動,如民族文化節慶、國際藝術展覽等,為本土文化搭建更廣闊的展示平臺。
民生共振:從“輸血幫扶”到“造血自足”
——“組團式”幫扶重塑基層生態。在榕江縣人民醫院,佛山醫療隊用三年時間建成危重孕產婦急救、危重新生兒急救、胸痛、卒中和創傷“五大中心”,8個科室被立項為省級和州級重點??平ㄔO項目,新建3個科室,助理全科醫生規培基地通過評審。通過“師帶徒”,39名本地醫生正逐漸成長為學科骨干?!斑^去只能做普通手術,現在已經可以做心臟和骨科關節鏡等三四級復雜手術?!遍沤h人民醫院院長鄧綠說。
截至目前,黔東南州45家醫療機構先后多批次與佛山市39家醫療機構結成對口幫扶關系,覆蓋全州16個縣(市)所有二級綜合醫院、部分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2024年共派駐受援醫院開展幫扶專家百余人、專家“師帶徒”二百余人,通過接收受援醫院骨干進修學習,舉辦州縣院三級培訓等方式提升全州醫護人員業務能力。參訓醫護人員覆蓋全州鄉鎮及以上醫療機構近1.5萬人。幫扶專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當地學科發展規劃,通過“學科援黔、技術援黔、智力援黔”等方式,指導幫助黔東南州縣級醫院開展新項目160余項。
南海區人民醫院幫扶專家在義診現場給群眾進行眼部檢查
“組團式”幫扶的效果在教育領域同樣顯著,臺江職校借力佛山教師團隊,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先后獲評貴州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和貴州省優質中等職業學校。
——優勢資源變現激活“共富進程”。優良生態和民族文化是黔東南州鮮明的特色優勢資源。農業和文旅產業是將資源優勢變現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粵黔共建了1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5個直供認證“菜籃子”基地,推動山茶油、茶葉等10款產品成為“圳品”。黔東南州在大灣區城市建設農特產品專館專區32個,大灣區幫銷農特產品和民族手工藝品達126億元。隨著冷鏈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黔東南優質蔬菜、肉牛、道地藥材、精品水果等優質農產品源源不斷走上大灣區百姓餐桌。黔東南州農特產品省外銷售份額中,大灣區市場占近四成。
從江粵黔公司龍江香豬養殖基地
“我們村脫貧戶王玉南,出去打工沒掙到錢,我們勸他回來種菜。因為吃得苦,又肯學,他從幾畝地開始種,到去年種了30畝左右,總收入50多萬元,今年他計劃把種植面積擴大一倍。這樣的大戶還不止一個?!甭榻h壩芒鄉水城村支書羅傳彬內心的興奮和自豪溢于言表。壩芒鄉的發展為“兩山”理論又添新例。
“村超”“侗年節”等IP成為文旅融合催化劑。2024年,黔東南州接待大灣區游客860萬人次,旅游收入115億元。傳統文化正從“博物館展品”變成致富密碼。文旅產業的蓬勃興起,帶動了當地手工藝品的復興,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村民們通過制作蠟染、銀飾等特色產品,拓寬了增收渠道。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優勢,正逐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黔東南州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肇興侗寨
機制創新:以地方試驗服務國家戰略
——“跨省通辦”破解行政藩籬。為推動粵黔企業跨區域互動,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被納入粵黔兩省簽署的《關于深化兩省合作、支持黔東南州“黎從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備忘錄》,黔東南州在全州設立了粵港澳“跨省通辦”窗口。2024年,并進一步在“企業之家”專門成立了“審批代辦服務中心”和“工程項目聯合審批服務中心”,建立起“企業申請、中心吹號、部門報到”的聯動服務機制,通過收件受理、轉辦督辦、綜合協調等方式,推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領導小組+代辦小組”服務,實現全程幫辦代辦。審批時限壓縮70%以上,2024年完成92項事項幫辦代辦服務,全州政務服務網“跨省通辦”辦件量達20余萬件。
市民在凱里市市民之家自助服務區辦理廣東省佛山市的公司企業變更業務
——“人才候鳥”激活創新引擎。黔東南州建立科技人才“蓄水庫”,柔性引進大灣區副高級職稱或博士學歷人才280人,并選派20名人才作為“科技特崗”到企業指導科技創新。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資源,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廣東高??萍汲晒D化中心黔東南分中心。2024年運營后,累計走訪企業65家,征集技術需求30項,并推動多項技術落地?!安磺笏?,但為所用”的柔性機制效果明顯,為緩解西部人才不足探索了新路。
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廣東高??萍汲晒D化中心主任李家玉到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指導醫學科技成果轉化
“橋頭堡”建設的實踐,正逐漸為破解“先富帶后富”的治理難題探索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兼容的可持續路徑。從“橋頭堡”到“共贏平臺”,黔東南的實踐證明區域協作不是零和博弈,通過制度創新,東西部可以共享改革紅利。這片“熱土”上的故事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寫下生動的注腳。(中國經濟信息社有限公司貴州分公司 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