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薩拉熱窩3月19日電(記者殷曉圣)在陽光豐沛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南部,湍急的內雷特瓦河將莫斯塔爾城一分為二。一座始建于16世紀的古橋靜臥在河流上,如一位長者,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興衰變遷。
莫斯塔爾古橋在1993年波黑戰爭期間被炸斷,2004年重建開放,次年成為波黑首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莫斯塔爾古橋的修復不僅連接了河流東西兩岸的交通,也被視作彌合兩岸不同族群隔閡的紐帶。
這是2024年7月24日拍攝的莫斯塔爾古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殷曉圣攝
石橋歷史
莫斯塔爾古橋是一座典型的奧斯曼風格單拱石橋,橋頭和橋尾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古橋跳水是莫斯塔爾一項古老傳統,曾是當地風俗中的男子成年儀式。游客駐足橋下,會不時看到“莫斯塔爾跳水人”從20多米高的橋上一躍而下,扎入水中,引來一陣歡呼。
這是在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爾,跳水人埃爾明從莫斯塔爾古橋最高處起跳(2019年4月11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張修智攝
若不細看,很難發現古橋曾被炸毀的痕跡。只在東北岸橋頭的角落里有一塊不太起眼的石碑,上面鐫刻著“勿忘(19)93 年”的英文字樣,提醒著人們它曾經歷戰火。
這是2015年10月17日拍攝的莫斯塔爾石拱橋。新華社記者張加揚攝
如果說波斯尼亞地區的代表城市是薩拉熱窩,那么黑塞哥維那地區的代表城市就是莫斯塔爾。歷史上,莫斯塔爾曾是貿易重鎮和交通要塞,一度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統治,因其宗教和族群多樣性而獲稱“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
莫斯塔爾源于土耳其語“守橋人(Mostari)”一詞,這是因為這里曾有一座木質吊橋連通內雷特瓦河兩岸。隨著貨物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木橋難堪重負。1557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石橋以取代木質吊橋。
由于河流湍急,兩岸石壁陡峭,這在當時是一項規模空前的工程。據說石橋的建筑師一度做好了赴死準備。人們至今仍疑惑當年施工的“神奇”之處:如何在垂直落差數十米的河流兩岸架設腳手架并保持穩固?如何運輸石材?……
歷時9年,石橋終于落成,全長約30米,寬4米,高20余米,凜然跨越內雷特瓦河。曾有一位探險家這樣描述:“它就像一道彩虹拱門,直沖云霄,從一處懸崖延伸到另一處懸崖……我曾走過16個國家,從未見過如此高的橋。”
在400多年的歲月中,這座古橋連接著河流兩岸的居民,一直是多民族和諧共處的象征。古橋附近街區的建筑風格多樣,清真寺、天主教堂及東正教堂林立,居民包括穆斯林族(波什尼亞克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和猶太人等。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初,波黑戰爭爆發。穆族和克族武裝在莫斯塔爾激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幸免于難的古橋被炮火炸斷。古橋的坍塌象征著波黑不同族群之間的決裂,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切。
古橋重生
在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努力下,莫斯塔爾古橋的重建工作于1999年正式啟動。聯合國技術團隊與當地工匠緊密合作,并邀請土耳其方面的專家,以確保“修舊如舊”。
2004年7月23日,莫斯塔爾古橋終于重新屹立于河上。2005年,古橋及周邊地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波黑首處“世遺”。
古橋重建20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曲星對新華社記者說,古橋重建是國際合作的典范,也是民族分歧彌合的象征,“不僅是對歷史建筑的修復,更搭建了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和諧共處、溝通理解的一個重要平臺”。當地發起的東南歐地區文化部長會議就是因保護古橋而衍生的重要成果。
此外,莫斯塔爾古橋重建開放后吸引了大量游客,繁榮了周邊地區,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100萬游客參觀這座古橋。古橋周邊的餐館、咖啡店和紀念品商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24年7月24日,游客在烈日下游覽波黑莫斯塔爾古城。新華社發(賈斯明·布魯圖斯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薩拉熱窩辦公室主任西尼沙·舍舒姆說,該組織正協助波黑政府制訂新的保護和管理計劃,包括做好游客流量監測、定期檢查和維護橋梁結構、引入通行費系統等,從而改善日常管理并為保護工作籌集資金。
此外,專家還建議建設更多旅游服務設施以分流游客,減少對橋梁的直接壓力:關閉一些商業氣息過重、同質化的旅游商店,轉而引導推動當地傳統手工藝復興,讓莫斯塔爾的銅器、木雕、手工制鞋、羊毛編織襪等手工藝品煥發光彩。
創傷盼愈
1992年3月,波黑就是否從南斯拉夫聯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穆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后,三個族群之間沖突不斷,直至同年4月波黑戰爭全面爆發。
1995年11月,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克羅地亞共和國和波黑共和國三方領導人在美國代頓簽署了波黑和平協議,波黑戰爭結束。根據《代頓協議》,國家名稱定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由波黑聯邦和波黑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三個民族為主體民族。
在延宕三年半的戰爭期間,莫斯塔爾是遭受戰火創傷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內雷特瓦河東岸居民以波什尼亞克族為主,西岸以克羅地亞族為主。這種劃分始于1994年兩族在美國壓力下簽署建立穆克聯邦的《華盛頓協議》,該協議在結束兩族之間暴力沖突的同時,也造成莫斯塔爾實際上的民族分治。
如今,波黑戰爭已結束近30年。古橋兩岸表面上看來相安無事,但政治和民族紛爭仍然為莫斯塔爾的日常生活蒙上陰影。關于政治權力分配的爭執導致該市從2008年起長達12年里沒有舉行市政選舉。直至2020年,當地各族群就城市治理方案達成突破性協議,選舉才得以舉行。戰后重建和城市發展進程也不順,位于內雷特瓦河西岸的西班牙廣場上一些建筑至今仍未修復,許多公共服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2024年7月24日,游客在波黑莫斯塔爾古城一家店鋪的遮陽棚下品嘗冷飲。新華社發(賈斯明·布魯圖斯攝)
波黑戰爭結束后,波什尼亞克族人胡索·恰托維奇和妻子返回了他們位于克羅地亞族居住區的公寓,但至今不太敢公開談論戰爭和民族分歧話題,擔心招致報復。近年來,當地民族沖突仍時有發生。數月前,媒體報道莫斯塔爾南郊塞族返回者居住區的兒童頻遭當地其他族群騷擾和恐嚇。
斷橋重生不易,戰爭創傷的愈合更需要付出努力。在古橋旁,一位老銅匠說:“我們寄希望于年輕一代能夠改變現狀。只有真正消除民族分歧,莫斯塔爾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