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24日電題:趕集去!重溫那份熱鬧的鄉愁
新華社記者楊守勇、邵魯文
依靠社交平臺上“濟南郊區趕集攻略”的指引,濟南市民彭娟牽著女兒的小手融入萊蕪區寨里大集的人流中。她說:“大集承載著鄉愁。想起小時候牽著父母的衣襟趕集,滿眼的好奇與期待,這也成為我內心最溫暖的鄉村記憶。”
陽光普照,薄霧盡散。春節前的寨里大集人頭攢動,綿延幾公里的集市上,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討價聲不絕于耳。寨里鎮鎮長鄭超說,寨里大集早在明嘉靖年間的《萊蕪縣志》中就有記載,被譽為萊蕪地區“八大集之首”,每逢農歷三、八之日開集,吸引周邊四五個鄉鎮群眾前來,高峰時人流量可達數萬人次。“集市分服飾、花鳥、蔬菜瓜果、寵物等八大功能區,人流和商品匯聚,形成一曲美妙的市井樂章,十足的煙火氣令人沉醉。”
1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萊蕪區寨里大集。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我國大集歷史悠久,古書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生動描繪了集市的繁榮景象。但隨著近些年來城市化突飛猛進,諸多農村大集式微,特別是大批農村居民市民化后,城里人與趕集的鄉愁相隔日遠。
伴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山東因地制宜推出了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等鄉村集市品牌,除銷售特色商品,還在大集上舉辦年俗節慶、電商直播、民間藝術展演等活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讓城里人重溫那份熱鬧的鄉愁。
趕鄉村大集,尋傳統年味。源于漢、興于唐,延續至今的濟南南部山區仲宮大集熱鬧非凡,周邊一些空地停滿了城里來的車輛。在面塑手藝人張祥偉的攤前,隨著他的巧手翻飛,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卡通面塑橫空出世,引得眾多孩子齊聲贊嘆。他告訴記者:“我是跟長輩學的這門手藝,連續多年在仲宮大集擺攤。大集上人多熱鬧,特別是看到孩子們很喜歡,我也很高興。”
1月20日,濟南仲宮大集上,市民在購買商品。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攝
“大集充滿生活氣息。在這里,可以放慢腳步,和攤主討價還價,這是線上購物難以替代的體驗。”驅車20公里,35歲的馮靜帶著5歲的兒子來到仲宮大集。她告訴記者:“時隔20年,再逛鄉村大集,兒時的記憶紛紛涌上心頭。尤其是孩子生活在城里,趕集也是讓他感受一下鄉村的傳統年味。”
喧囂的仲宮大集上,用手機、單反相機拍照和錄制視頻的年輕人隨處可見,有的一邊趕集一邊和直播間的網民互動。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張繼平說:“鄉村大集正不斷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年輕人。對他們來說,趕集既是一種新奇體驗,也是一把觸發童年回憶的‘鑰匙’。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去鄉村大集‘打卡’的分享和各類趕集攻略層出不窮。”
1月20日,濟南仲宮大集上,幾位年輕人在拍攝短視頻。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攝
古老的鄉村集市,也成為展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棗莊臺兒莊古城的運河大集,魯南皮影戲精彩亮相;聊城市東阿縣黃河大集上,黃河大秧歌受到群眾熱捧;青島市即墨區海洋大集里,即墨大鼓書博得滿堂喝彩……記者在山東多個鄉村大集上看到,特色食品制作、傳統地方戲曲,以及吹糖人、捏面塑等代代相傳的老技藝,仍散發著新魅力。
“鄉村大集不僅是一個買賣場所,更是一種文化延續,一種生活態度。”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認為,鄉村大集這個承載著無數代人記憶的地方,正以它獨有的方式講述著過去與現在,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