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是鄉村的底色,更是發展的引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舜達
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保護鄉村文化遺產、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供給高品質文化服務、提升鄉村產業能級……當下在全國各地的廣袤鄉村,一場以文化為紐帶的基層實踐正悄然展開。
基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既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又有助于激發文化創新活力。2024年,浙江省創新推出“文化特派員”制度,旨在組織各界擁有文化特長的人員,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如今,1500多名文化特派員行走在鄉間村落、田間地頭,播撒“文化種子”,讓曾經沉寂的村莊煥發新生,讓村民在藝術與生活的交融中找到了歸屬與自信。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工作隊隊員魯麗華(中)在南澗彝族自治縣示范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教學活動。(2025年2月供圖) 新華社發
從“外鄉人”到“自家人”
今年春節期間,記者驅車沿盤山公路來到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松莊村。這個有著600年歷史的古村落,曾經一度面臨“空心化”的問題,是文化特派員為它帶來了轉機。
鄉村創客孫培來自上海,在2017年因旅行結緣松莊,后又返回村里將18幢廢棄老屋改造成“桃野”民宿集群,扎根松莊。因為有文化專長也有熱情,她被聘為麗水市“文化特派員”,這之后她的干勁更足了。
“文化浸潤人心,是最柔軟持久的振興力量?!睂O培發現村里的留守老人不善言辭,便策劃了“蔬菜拓印畫”項目:教老人們用最熟悉的菜心、青椒等蔬菜的橫切面蘸顏料作畫,作品制成文創產品售賣,村民可獲得分紅。76歲的“辮子奶奶”葉金娟從最初“做不來呦”逐漸成為拓印畫能手,還受邀赴上海參加文創市集。
孫培還引入藝術家駐留計劃、組織山谷趕集活動、打造山民劇場和編織美術館,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藝術結合。經她引進村里的“80后”設計師何秀花以當地白茶花、溪中石斑魚為靈感創作黏土作品,賦予鄉土元素新的生命力。
從來旅游到開民宿,再到培養農民畫家、邀請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孫培的努力給村民帶來了新收入,又增強了村民的自信和村莊的活力,她覺得很自豪。
如今的松莊村游客絡繹不絕,不少年輕人陸續返鄉創業,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耙婚_始是松陽的山水和美好的人情把我留下來,后來真正讓我扎根的是鄉村自由廣闊的天地?!睂O培說。
孫培的故事,是活躍在之江大地上的文化特派員的一個縮影。在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的今日,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短板在農村,最大潛力也在農村。
文化特派員制度應運而生。目前,浙江已選派省、市、縣(市、區)三級首批1573位文化特派員,實現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
根據要求,文化特派員服務周期為兩年,在所派駐鄉鎮和街道范圍內需重點指導1個村,結對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或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指導、文化服務供給、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并因地制宜謀劃研究一個文化項目。為了壓實工作責任,文化特派員需每年駐鄉鎮(街道)100天左右、每月至少赴基層1次開展文化服務。
派人才、帶資金、送項目,文化特派員制度實施近一年來,基層文化建設的“一池春水”被激活。特派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讓農民群眾看見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截至目前,文化特派員已累計開展理論宣講活動6200余場次,舉辦文藝演出、惠民服務等活動19200余場次,組建近4000支基層文化人才隊伍,通過文旅規劃、文創銷售等方式幫助派駐地群眾增收1.45億余元。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
基層文化建設不止于“輸血”,更要培養持續“造血”能力。文化特派員既有來自高校的專家老師,也有文藝大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還有協會骨干等。他們到各街鎮、各村社報到和扎根后,基于當地歷史底蘊、地域風情,實施具體的文化項目,廣泛帶動村民參與,推動鄉村文化自我生長,逐漸構建起當地文化新生態。
走進舟山市定海區干覽鎮新建村,民房外墻上的漁民畫色彩濃烈、充滿漁村民俗風情,令人印象深刻。省文化特派員、浙江美術館館員劉佳波是文旅部“春雨工程”獎獲得者,在鄉村美育、文化品牌培育推廣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來到新建村后,劉佳波提出“整村美育計劃”,邀請藝術家改造村居外墻,將廢棄漁船變為雕塑,在田間搭建裝置藝術。他牽線引進省級美術展覽,在村里舉辦“海島藝術季”,不僅吸引上萬名游客,還吸引了一批藝術家入駐。
劉佳波還策劃舉辦“村民畫室”,培養出30余名漁民畫家。他們的畫取材于原汁原味的節慶民俗、海洋文化和漁家生活,以獨特的想象力和風格深受游客喜愛,售價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一些作品亮相上海藝博會。
“現在村民走路腰板更直,因為自家村子是藝術品?!毙陆ù妩h支部書記余金紅感慨地說,文化賦能不僅盤活了村子的人氣,還帶動民宿、餐飲、農產品、文創等產業同步發展,為村子帶來了切實的收益。
“文化特派員不僅送文化,更要‘種’文化?!眲⒓巡ㄏMo村里帶去更多優質藝術資源,豐富鄉村旅游體驗,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類似的生動案例在浙江各地俯拾皆是。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村課二十講”十分火爆。這個由省文化特派員胡逢陽帶來的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項目,邀請各大高校、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走進鄉村,面對面傳播黨的理論與政策。因為接地氣又有干貨,“村課”經常座無虛席。
在嘉興海寧市祝會村,省文化特派員孫小璞結合當地越劇文化、潮水文化、蠶桑文化等特色,明確了幫扶思路和項目。她為祝會村策劃的“愛如潮水”村游會,兩天為村民帶來超5萬元收益;舉辦的村民K歌大賽讓村民當“主角”,網絡平臺播放量超1200萬。
基層文化建設非一日之功。文化特派員如點點星火,在廣袤農村點燃文化創造力,激發鄉村文化新活力。
為了讓文化特派員制度更好發揮作用,浙江建立“政府引導+專業賦能+廣泛參與”模式,推動形成“服務一個村、提升一個鎮、帶動培養一支隊伍”的乘數效應。省市縣有關部門積極幫助文化特派員謀劃推進項目,眾多社會力量也參與其中。
為了讓文化特派員與基層文化人才形成合力,浙江通過“選派一批”“盤活一批”“協同一批”的方式構建可持續的文化服務機制。為此專門打造“文化特派員工作平臺”,集成60項文化服務資源,特派員可按需點單,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精準直達基層。建設“文化特派員之家”,強化專業互補和資源共享,建立“雙月例會”制度,切實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效能。
從“文化普惠”到“精神共富”
文化特派員制度打通城鄉文化資源,更好保護傳承傳統鄉土文脈,創新文明培育和文明實踐機制,讓廣大村民共享新時代文化成果。
城市與鄉村的文化邊界逐漸模糊。今年春節期間,省文化特派員李立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花園村組織了一場“最美全家福”的公益活動,將鏡頭聚焦在普通村民和生活在村里的外來務工人員身上。一張張洋溢著幸福與希望的照片溫暖了彼此。由各地文化特派員們牽線組織的“村晚”、非遺市集、藝術節等各類文化活動,成為城鄉情感共鳴的橋梁。
鄉村的精神面貌漸漸被重塑。浙江大學教授吳茂英作為省文化特派員進駐麗水龍泉市溪頭村后,策劃了書法、剪紙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溪頭村的文化氛圍逐漸濃厚起來。而吳茂英并不滿足于此,她還想和村民一起干件大事——將村里傳承千年的龍泉青瓷打造成金字招牌,給村民帶來精神物質雙豐收。
為此,她組織村民成立“不滅窯火”表演隊,將傳統開窯儀式升級為沉浸式文旅項目,吸引游客參與制陶、燒窯全過程。不少有燒瓷手藝的村民都加入了溪頭村的共富工坊,村里的很多地方也被改造成青瓷展示空間,展示的大小瓷器都是村民自己的作品。去年11月,溪頭村成功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
“開龍窯活動還以演出的形式到市里、省里和全國各地平臺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對鄉村文化的熱愛被進一步激發?!眳敲⒄f。
在文化特派員的助力下,寧波市鄞州區陳黃村即將舉辦全省首屆農民龍舟賽;溫州市洞頭區烏仙頭村把漁歌曲調的鋼琴音樂會搬進了村里;臺州溫嶺市里箬村的明清古宅里辦起了亞運攝影展……隨著各類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到基層,鄉土文化基因不斷得到激活。
2月20日,浙江召開全省文化特派員工作年度推進會,將繼續深化文化特派員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探索更多創新舉措。將通過建設文化特派員學院、加大培訓力度、強化考核獎勵等措施,持續提升特派員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以文化特派員為紐帶,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讓文化成為助力共同富裕的強勁引擎。
與此同時,浙江還將繼續推動更多文化項目落地見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為全國基層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經驗。
文化特派員制度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更多可能。從村民的“蔬菜拓印畫”到村里的“不滅窯火”,從古村復興到青年回歸,浙江的實踐證明,文化不僅是鄉村的底色,更是發展的引擎。當每一顆“文化種子”在鄉野落地生根,鄉村振興的圖景便有了更溫暖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