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春分,萬物向榮。
3月20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綠色金融驅動全球低碳變革論壇在國家金融信息大廈成功舉辦。作為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場平行論壇吸引了來自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學界、金融機構及產業企業的200余位嘉賓參會,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環境氣候治理、綠色投融資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當前,全球南方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中面臨共同挑戰,綠色金融正成為深化南南合作的重要紐帶。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逐步在綠色金融領域積累起豐富經驗——截至2024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達36.6萬億元,建成全球最大綠色信貸市場;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突破4.1萬億元,創新推出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特色產品;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撬動超1.2萬億元碳減排貸款。這些探索為全球南方國家破解綠色融資的共性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在主旨演講環節,與會專家聚焦制度創新、金融支持與國際協作三個維度,系統闡釋綠色轉型的實踐路徑與戰略支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提出,堅持“雙碳”目標不動搖,穩定綠色轉型和發展長期預期;適時推出各級政府減碳量化目標,普遍推廣碳賬戶和碳核算,形成全面嚴格的減碳責任機制;系統搜集并及時發布新能源產業投資、生產、消費等方面的信息,幫助投資者、生產者、消費者做出正確決策;進一步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防止扭曲要素價格的“逐底競爭”,形成有利于國內國際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資央企正通過構建清潔能源體系、創新循環經濟模式及引領綠色制度變革,全面引領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衣學東表示,將繼續完善前期研究成果,優化國有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方法,完善本土化的ESG評級體系,并適時發布相關成果,探索構建中國國有企業ESG“1+N”系列指數,為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投資選擇,持續推動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的力量。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宋葛龍表示,要加快發展綠色金融,進一步支持“純綠”的技術和產業發展壯大。我國工業化將持續發展,傳統基于化石能源的產業體系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升級,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轉型金融。
聯合國契約組織中國區總代表劉萌表示,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財務戰略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相匹配:使企業的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政策和戰略上一致、將企業融資策略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績效掛鉤、加強企業中財務團隊的參與度。
作為新華社旗下的“中”字頭專業財經媒體,中國證券報在綠色發展議題傳播、政策研究、資源鏈接、生態共建等方面具備優勢。論壇上,由中國證券報發起的“ESG發展聯席會”正式成立。作為連結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重要紐帶,聯席會將重點為上市公司特別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提供權威的學術支撐和實踐賦能。
本次論壇期間,以“點‘綠’成‘金’共筑綠色金融新生態”“ESG助力提升全球競爭力”為主題的兩場圓桌論壇同步舉辦。來自國內外金融領域的機構負責人、專家與行業領軍者共話金融賦能綠色低碳發展的實踐,暢談打造良性健康ESG生態體系的路徑。
與會專家嘉賓達成共識:綠色金融正在政策體系深化、轉型金融標準擴容、碳市場與ESG機制創新等維度持續釋放活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期待金融系統與管理部門、企業機構、新聞媒體等相關各方聯手拓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空間,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