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胡潔菲?許東遠 ?
春暖花開,跑者穿梭于長寧繁華的都市街景間、沐浴在靜安大寧公園的晨曦中、躍動在金山濱海公園水天一色的絕美賽道上……在上海,跑者對于馬拉松的熱情居高不下,入春以來,幾乎每周都有一場賽事舉辦。
正是春日好時光,從精英競速到全民狂歡,如今馬拉松賽事早已超越單純的體育競技范疇。這波以“體育+消費”為內核的賽事熱潮,成為區域體育經濟版圖的一抹亮色。
賽事矩陣構建流量大舞臺
跑馬攻略、裝備“安利”、賽道路透、跑前“定妝”……如今,打開社交媒體,馬拉松早已突破傳統體育賽事的邊界,進化成一座城市強勁的“流量引力場”。
在上海,馬拉松的版圖格外多元、充滿活力,既有國際頂尖的全馬賽事,也有聚焦細分人群的特色路跑。
比如,在專業競技賽道,上海半程馬拉松以“白金標”賽事標準打造競速殿堂,全球精英選手在外灘天際線下展開“破風之戰”,2025年賽事報名人數突破15萬,中簽率低至8.7%,專業跑者圈層甚至衍生出“五年磨一劍,只為上馬中簽”的執著敘事。
而在大眾參與端,上海女子半程馬拉松以“她經濟”為核心,2025年吸引7000名女性跑者,終點中山公園的嘉年華活動結合護膚、非遺文化體驗,打造“顏值與體驗感”并重的賽道,期間還提供精致的小蛋糕、三明治、紅糖水、紅茶等補給。
“流量經濟”時代,一場比賽的補給、獎牌、賽事禮包就是一打“行走的”宣傳冊,貫穿賽程的這些設計也成為硬核“社交貨幣”。比如,靜安半馬的獎牌有獨特開盒和“繁花”圖案設計,寓意著參賽選手與上海共同綻放美好未來;上海女子半馬的獎牌則是一條設計精美的粉色項鏈,不少跑者稱,可以用作毛衣鏈,多功能兼具。
在有著十年跑齡的馬拉松愛好者張漾看來,馬拉松不只是在自律層面與自己的對話,更是一個對外社交的重要平臺,精美的獎牌、有趣的參賽禮品等都是重要的社交貨幣,也是情緒價值的重要來源。
“馬拉松經濟學”的珍貴樣本
有一個經濟學名詞,叫作“馬拉松周期”,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5000美元并不斷提高時,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公路長跑體育消費周期。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場馬拉松的價值,遠不止于42.195公里的賽道。通過“賽事+”模式,將運動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馬拉松經濟學”的獨特樣本正在上海全面彰顯。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發布的《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一場大型城市馬拉松賽事帶動的經濟效益可達6億至7億元,如2023上海馬拉松直接經濟影響7.01億元、產出效益20.12億元、旅游產業拉動效益7.69億元。
以靜安半馬為例,據統計,今年參與比賽的5000名跑者中,有超60%是外省市來滬參賽者,為承接賽事流量,組委會聯動周邊21家酒店推出住宿餐飲優惠,覆蓋至少4000名“跟著賽事來旅游”的參賽者及隨行人員。賽事還聯合上海久光中心、大寧國際商業廣場、靜安大融城、大寧音樂廣場4家商場超500家商戶,為選手提供消費折扣、停車減免及禮品兌換等權益,并發放商圈消費券。賽道終點設運動主題市集及品牌路演,構建“吃行游購娛”消費鏈條。
贊助商印有俏皮標語的氣球飄揚在大寧公園的各個角落,隨風舞動,為緊張的賽事注入輕松氛圍的同時,將品牌形象更多元地展示給大眾。不僅如此,“跑馬”人的各類裝備也催生細分消費需求,帶動戶外品牌順勢增長。除了耐克、阿迪等傳統戶外運動品牌,近些年來,包括mont·bell、Norda、索康尼等小眾品牌也進入中國市場。
奔跑中的城市精神與人文紐帶
馬拉松不僅是經濟的推手,更是城市精神的載體與社會關系的粘合劑?!芭荞R”的群體不斷擴容,“跑馬”的意義也逐漸延伸到個人與群體、城市的精神共振。
對于金融從業者陳歡而言,每周二徐匯濱江的昂跑跑團活動,是他對抗焦慮的一劑良藥?!芭懿侥軌蛑匦芦@得對身體的掌控,進一步獲得自我認知和生活的價值感”,在他看來,跑步治愈了高強度輸出的人生,忙碌的都市人在奔跑中增強了心理韌性。
上海灣區半程馬拉松的賽道既包含承載43年歷史的濱海公園,更有“滬上最美公路風景”杭州灣北岸13公里觀海長廊,將自然風光和文化遺跡全數包攬。一條馬拉松線路成為展示城市風貌的窗口,一座城市在與跑者的互動中更顯生機與活力。
“馬拉松比賽不僅是速度的較量,更是安全與服務的‘大考’?!痹谥愂陆M織者、青島平頭體育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戈看來,馬拉松比賽的舉辦成效,本質上也是地方治理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呈現。
自1996年創辦,至2024年成為中國唯一的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上海馬拉松作為國際頂尖賽事,無疑為本土體育賽事的舉辦提供了諸多經驗。近年來,上海各區及賽事公司也不斷踐行“專業主義”,在賽事服務等各環節“卷”到底。
比如,上海灣區馬拉松嚴格執行世界田聯與中國田協標準,設置10個計時點位與全路段醫療救援體系,針對較低溫度陰雨轉多云天氣,組委會提前進行多輪安全提示,并安排專業熱身教練帶領選手激活身體機能,賽道沿途設置20個補給站,同時創新采用分級垃圾回收系統。上海蘇州河半程馬拉松延續“上馬品質”,每5公里設置一處飲料/飲水站,考慮可能存在高溫天氣,還在途中設置冰站和噴淋站。
在資深跑者、自媒體馬拉松江湖的創始人閻建偉看來,隨著區域經濟和居民生活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馬拉松賽事已進入更加成熟、專業和常態化的階段,馬拉松也將成為城市發展和域內居民獨特的情感鏈接點。未來,中國人一定會發展出自己的“長跑”文化。
春日馬拉松盛宴已超越體育競技本身,它既是市民擁抱自然的健康宣言,亦是城市經濟脈動的可視化表達,詮釋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