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學校(四川省針灸學校)“針灸人”聞令而動,充分發揮學校中醫藥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要在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擦亮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成色!”
2月21日下午,成都市舉行專題發布會通報,20日0時至21日12時,成都市新增報告6例本土確診病例(普通型)、3例無癥狀感染者,患者已轉運至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隔離治療。目前,初步完成首例病例基因測序,為奧密克戎變異株。
疫情發生以來,校長何成詩教授作為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四川省中醫藥防治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組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的國家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的特聘專家(該單位是由四川省中醫院、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和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聯合建立的四川省唯一的中醫防治傳染病的研究機構),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組織下,立即會同其他專家積極展開遠程會診工作。專家組認為,患者有發熱、咳嗽、咽干咽癢或咽痛等癥狀(部分有頭暈、鼻塞、流涕),舌質紅或暗紅,舌苔白膩或黃膩、少津,為濕熱之象,病屬濕毒疫,辨證風溫挾濕,治以化濕解毒,方用黃龍新冠顆粒治療。
截至目前,成都地區確診病例通過中西協同治療累計達59例。其中,危重癥3例(占5.1%)、重癥14例(占23.7%)、輕癥42例(占71.2%)。患者發熱、咳痰、乏力、胸悶、喘促、納差、口干等癥狀較快得到緩解,同時服用抗病毒西藥的胃腸道反應得以減輕。普通型患者平均退熱時間1.38天、退熱效果穩定、沒有復熱現象;平均住院日8.17天。何教授一直帶領科研團隊在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中西協同臨床救治與科研方面開展實戰探索,中西協同團隊獲得了患者的極大認可,現已申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科研課題省部級3項、廳局級3項。
全體“針灸人”在熱血戰“疫”中書寫時代擔當
時隔3個月再現本土疫情,何成詩教授再次帶領團隊開展中西協同治療新冠肺炎的科研工作、開展中醫中藥對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臨床研究,為四川省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方案提供有力的臨床證據。“黃龍新冠顆粒”中醫藥的介入是發揮中醫藥優勢的一次絕佳機遇,是對中醫藥工作模式在疫情防治中發揮作用的一次重要檢驗,是對中醫藥參與治療新冠肺炎工作的充分肯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全體“針灸人”在熱血戰“疫”中書寫時代擔當。
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校始終把師生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多措并舉保障全校師生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供稿:何成詩中醫(康復)名師工作室、李前華思想政治教育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