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題:天氣越來越冷,如何幫助“一老一小”安然過冬?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李恒
時值仲冬,天氣愈發寒冷,室內外溫差加大,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往往隨之而來,給“一老一小”的健康帶來挑戰。如何做好預防,呵護他們安度寒冬?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從飲食、運動、起居等方面給出健康提示。
天寒地凍哪些疾病容易“上門”?
進入大雪節氣,北京的氣溫驟然下降。14歲的小齊感冒還沒好利索,又中了“大風降溫”的招,咳嗽加劇。
“冬季天氣寒冷,流感、感冒等多種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在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燕明看來,兒童、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應格外注意自我防護。
李燕明說,兒童由于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對病毒的抵抗力較弱;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免疫系統功能也相應減弱,且部分老年人往往患有慢阻肺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這些疾病也會增加他們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這一時期,老年人還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風濕性疾病。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二科副主任醫師尚青華說,大雪節氣陰寒之氣最盛,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這時風寒濕氣相對較盛,容易留駐于肌肉、筋骨、關節,引發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
此外,冬天也是多種皮膚病高發的季節。專家提示,這時常見的皮膚病有干性濕疹、手足皸裂、銀屑病、寒冷性蕁麻疹等;同時,長期暴露在寒冷、潮濕環境中,皮膚容易生凍瘡,嚴重時可能出現局部的感染、潰瘍、壞死。
飲食運動應避免哪些誤區?
俗話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但進補也要有度。”尚青華說,寒冷天氣會使人體消化減慢,加之冬季人們更傾向于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胃腸道容易出現問題。
她提醒家里的“掌勺人”和兒童家長注意,日常應清淡飲食、營養均衡,避免過度進補,兒童、老年體弱者脾胃功能較弱,應防止積食。
此外,專家提示,老年體弱者還可食用藥食同源食物、中藥藥膳等改善體質,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溫陽益腎膏、益腎健脾膏……膏方進補冬季最佳,頗受人們歡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提醒,膏方雖好,但不能由個人隨意選用,應在正規醫院的膏方門診由醫生根據個體情況“一人一方”調制。
運動是治療疾病的良方,但寒冬里運動并非越多、越劇烈越好。中醫專家介紹,冬季是“收藏”的季節,需要養護陽氣,而劇烈運動后大汗淋漓,會使陽氣外泄,易導致寒邪入體,引發各種呼吸道疾病。
“適當的運動有利于激發人體陽氣,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尚青華說,冬季應避免久坐,老人和兒童可選擇和緩的運動,在室內或溫暖午后的戶外適當鍛煉,運動時避免出汗較多,以免損傷人體陽氣。
家庭防護有哪些重點?
戶外天氣寒冷,不少人家里暖氣燒得足,室內外“冰火兩重天”。
“寒冬里北方室內外溫差甚至可高達20至30攝氏度,這種溫差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尚青華說,應根據室內外不同溫度合理穿脫衣物,避免過冷或過熱,兒童、老年人和體弱者從溫暖的室內出來最好先來到“緩沖區”,如可在電梯間、樓道多待一會兒,逐漸適應室外的寒冷。
“冬季氣溫低、空氣干燥以及室內活動增多等因素,使得兒童更容易受到呼吸道病毒侵襲。”北京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王荃建議,家長要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密切關注孩子身體狀況,注意給孩子適當增減衣物,防寒保暖,如果發現孩子持續高熱不退或者出現頻繁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老年人在這一季節還可采用簡便易行的中醫外治方法增強免疫力、緩解不適。中醫專家介紹,中藥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等作用,用紅花加生姜煮水泡腳,有助于緩解關節疼痛、老寒腿。需要注意的是,有糖尿病或體質虛弱的老年人泡腳,應注意水溫并有專人看護,有皮膚破潰者不宜泡腳。
呵護“一老一小”,每個家庭都需要增強防護意識。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提示: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繼續加強流感、肺炎、新冠等疫苗接種,科學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兒童、孕婦、老年人要盡量減少外出;雨雪和寒潮天氣下,外出時注意防滑防跌倒,盡量避免長時間在戶外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