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27日電 題:大回暖跟著倒春寒,專家支招防“春病”
新華社記者黃凱瑩、龔雯
近期氣溫反復多變。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自2月26日起,我國大部地區持續回暖,但預計在3月初時冷空氣再度來襲,全國大部地區又將出現劇烈降溫。
乍暖還寒時,如何做好春季高發疾病的預防?
——冷熱交替,要小心呼吸系統疾病。春季里氣溫變化大、忽冷忽熱、細菌病毒都會比較活躍,導致一些呼吸系統疾病處于高發期。除普通感冒外,流行性感冒亦在春季高發,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雖已通過接種疫苗有效控制,但仍會有散發。專家提醒,這些疾病都可通過注意保暖、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及時接種疫苗、增強免疫力等措施有效預防。
“兒童是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的易感人群。”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副主任曾玫介紹,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少數通過用具間接傳染,主要表現為腮腺腫大、疼痛,可能伴有發熱、頭痛。麻疹俗稱“見面傳”,未接種含麻疹成分的疫苗且未患過麻疹的人群是麻疹病毒的主要“攻擊對象”,癥狀包括發熱(通常是高熱)、咳嗽、流鼻涕、眼睛發紅、口腔頰粘膜有斑點、全身皮疹等。
曾玫提醒,流行性感冒嚴重時會出現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并發癥,出現感冒癥狀時應及時通過病原檢測等辨別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若確認患上流行性感冒應及時采取抗病毒治療,避免發生嚴重并發癥。
——過敏原“隨風”而行,需警惕過敏性疾病。春季氣候多變,春風里易攜帶花粉、塵螨、柳絮等常見過敏原,侵襲人體,引發多種過敏性疾病,包括季節性接觸性皮炎、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疾病,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等。
“過敏不僅是過敏體質人群需要注意的,其他人群在免疫力低下時也可能出現過敏。”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過敏性疾病科副主任醫師馮燕華建議,春季外出時可戴口罩、帽子,回家后及時清潔面部和更換衣物,避免接觸過敏原;對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患者,日常應規范用藥,讓病情處于良好的控制水平,進而減少過敏出現。
專家提醒,過敏癥狀嚴重時應及時就醫,慎防病情加重出現過敏性休克等。
——氣溫變化大,得管好心腦血管疾病。“春季氣溫大起大落,血管也會跟著熱脹冷縮。”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黃萬眾說,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血管硬化程度較高,更難適應環境溫度的快速變化,血管在不斷舒張和收縮中更易出現異常,可能引發腦溢血、中風、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提醒,春季時要特別注意慢病管理。針對相關疾病風險人群,黃萬眾建議,早晚加穿背心、圍巾等,重點保護頸動脈和胸口不受寒;洗澡水溫控制在38—40℃,從四肢開始沖淋,讓血管逐漸適應;在起床、起身時,依次進行“三個30秒”,即睜眼躺30秒、坐起30秒、床邊坐30秒,給血管調節的時間。此外,若出現持續頭痛、單側肢體麻木、胸口壓榨性疼痛超過15分鐘,應立即撥打120,抓住黃金搶救時間。
——“春困”“傷春”,勿輕視精神心理健康。春天里易犯困、提不起精神、容易傷懷、陷入憂思……“春困”“傷春”,都是形容在春季時發生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不適。
對此,上海市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占歸來解釋稱,冬去春來時,氣溫、日照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物鐘和激素水平產生影響,光照時間變長可能刺激大腦分泌更多血清素,也可能引起褪黑素分泌減少,進而影響情緒調節,“有些人更為敏感,在這樣的變化刺激下易有焦慮、抑郁等情緒波動。”
“預防精神疾病,緩解心理不適,可以通過堅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來實現。”占歸來提醒,如果相關癥狀持續或加重,應盡早尋求專業幫助。
——“回南天”來襲,應提防消化系統疾病。墻上冒水珠、到處濕漉漉……近日,南方多地在回暖過程中出現了“回南天”。在濕度大、溫暖的環境下,細菌和真菌可迅速繁殖,食物易變質腐爛。
“一到‘回南天’,總有個別誤食變質食物導致胃腸道不適的患者前來就醫。”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兒童感染消化內科副主任何筱胤建議,春季應加強飲食、飲水衛生,食物充分加熱,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變質的食物,盡量少吃或不吃剩飯剩菜。若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春季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何筱胤提醒,多種消化系統疾病都會出現嘔吐、腹瀉的癥狀,患者用藥須謹慎,切勿在未查明病因的情況下盲目使用抗生素。
春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也是保健養生的黃金期。專家提醒,在預防“春病”的同時,要科學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強健體魄,注重飲食的營養均衡,早睡早起,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