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 題:記者手記:全國愛耳日迎來“聽”見希望的特殊禮物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張建新
3月3日,全國愛耳日,24歲的小軍收獲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經過手術,他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成功安裝上了集采后的人工耳蝸。
小軍大學三年級時出現突發性耳聾,經過治療后,僅右耳恢復了部分聽力。聽說人工耳蝸集采后降價,并且還納入了醫保報銷,他和父母第一時間來到醫院,成為天津市人工耳蝸集采落地后的第一批受益者。
“我們選的這款人工耳蝸,集采前要20多萬,對于我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現在有了集采和醫保報銷,為我們節省了一大筆錢。”小軍媽媽難掩喜悅。
小軍今年參加了碩士研究生考試,已經過了國家線。“有了人工耳蝸,我也不用擔心接下來的面試環節了。”
這一天,不僅是小軍重獲新“聲”的日子,也是無數聽障患者迎來希望的日子。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開標,人工耳蝸類耗材5家企業中選,單套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2025年3月1日起,天津、廣東等多地陸續落地執行人工耳蝸集采中選產品。
同樣來做人工耳蝸手術的,還有一位三歲的小朋友。此前在慈善組織資助下,她已經安裝了單側人工耳蝸,這次父母專門帶她來安裝對側的人工耳蝸。
“雙側人工耳蝸可以提供雙耳聽覺,幫助患者更好地定位聲源,還能夠提高患者在嘈雜環境中的語音識別能力,改善日常交流質量。對于兒童來說,安裝雙側耳蝸也更有助于其大腦發育。”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王巍說。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人工耳蝸植入治療老年性耳聾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有調查顯示,過去因人工耳蝸價格較高,選擇植入的老年聽障患者不足2%。新政策實施后,更多老年聽障患者實現聽覺重塑不是望而不及的事了。”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說。
從多地對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進行資助,到多省份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再到如今人工耳蝸集采中選產品陸續落地……我國在保障聽障人士福祉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王巍說,為應對可能增加的人工耳蝸手術量,醫院已儲備了更多聽力技術人員和康復訓練人員。
據悉,此次集采除臨床常用產品外,還有更加“高科技”的產品中選,滿足患者不同需求,其中既有能支持高場強(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也有佩戴更便利的一體式言語處理器(外機)。
為配合人工耳蝸集采政策落地實施,國家醫保局近日印發的《耳鼻喉科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中,設立了“人工耳蝸適配”“人工耳蝸植入”“人工耳蝸取出”等項目,提供明確的收費依據。
“人工耳蝸納入集采,意味著人工耳蝸普及化的開始。”梁巍表示,從長遠看,更多學齡聽障兒童能夠回歸普校,更多適齡聽障青年能夠突破職業壁壘,更多老年聽障群體能夠延續社會參與價值。
“這對我們聽障患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消息。”
“有了人工耳蝸,我更有信心能找到好工作了。”
患者的話語,回響在記者耳旁。“聽”見希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已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