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迪
四川省宜賓市今年迎來了2200歲的“生日”。從公元前182年(西漢高后六年)僰道城建成開始,這座城市陸續見證了邊疆戰爭的硝煙,長江碼頭的繁華和中國白酒產業的騰飛。除了“五糧液”,這座千年歷史的工業城市尚有很多外人并不了解的滄桑和夢想。近日,記者前往川南,探尋宜賓和白酒、竹子和長江之間的故事。
六百年的酒窖
和很多外地人一樣,我對宜賓的印象是從嗅覺開始的。
走出旅館沒幾步,路邊飄來一股糧食發酵的甜味。仔細一看,路邊一個老式牌匾上寫著“長發升”三個字。在昏暗的燈光下,幾個穿著同款馬甲、短褲的工人正把糧食拌勻,然后用赤腳踩的方式壓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小麥和已經發酵的谷物,經壓實后會被填入兩米深的窖池,直到露出地面形成梯形的小丘。
大約70天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谷堆就會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酒香,可以蒸餾取酒了。
百年歷史的“長發升”釀酒作坊內,一名工人正在把發酵完的谷堆鏟到一個木桶里,準備蒸餾取酒,王迪攝
占地約1200平米的作坊里藏著中國最古老的一個酒窖,從明洪武六年至今運行了六百多年。過去作坊和店面不分家的時候,這里生產的白酒就在臨街的鋪面銷售。
“長發升”釀酒作坊內景,王迪攝
五糧液有八個這樣的老作坊,它們就分布在宜賓城東、城北的大街小巷里。負責這些作坊工藝管理的工程師楊明告訴記者,這些老作坊為五糧液優良酒質立下了赫赫戰功。新窖產量高,但微生物富集不多,口感不穩定。而老窖歷經百年已形成穩定的微生物群落,產出的酒香氣濃、口感好、不刺激。
五糧液廠區的東大門,王迪攝
我用一個不銹鋼杯從管口接了幾兩原漿酒。雖然濃度遠高于市場上的成品酒,但嘗起來并不覺得燒心,一口下去只留下酒香和淡淡的甜味。
“五糧液的標準就是香濃、味甜和凈爽。原漿酒有四個級別,特級和一級是最高的。長發升產出的原漿酒里,一半以上都是這兩個級別。” 楊明說。
宜賓的釀酒歷史源遠流長。有專家認為,宜賓的釀酒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出土了一個陶杯。它口徑5.2厘米、高4.5厘米,人們揣測這是一個盛酒的容器。而據史籍記載,從春秋戰國至今,宜賓的佳釀不斷,唐代的“重碧”、宋代的“姚子雪曲”、明代的“雜糧酒”都曾風靡一時。直到今天,明清時期到解放初期的29處釀酒老作坊仍在使用。
白酒產業是宜賓名副其實的經濟支柱。白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宜賓工業的比重長期保持在40%的水平,利潤總額占比保持在50%以上。去年,全市56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主營收入超過1036億元,其白酒產量可以填滿292個奧運會標準泳池。
宜賓在全國白酒產業中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如果想感受這種力量,只需從市中心的流杯池公園出發,在五糧液路上沿著出城方向開到道路終點。那里,你會看到一個直徑18.5米、300噸重的不銹鋼五糧液長徽,仿佛是巨人的眼睛、盯著從底下進出的車流。這就是五糧液廠區的東大門。
廠區是各種建筑風格的大雜燴:有裝點著曲徑、樓閣和假山的中國古典園林;有銀光閃閃的鷹身人面像 ;有底部直徑26米、高度超過66米的“五糧液酒瓶”、世界上最大的瓶形建筑物;還有最長300多米的連跨式建筑、有6000多口窖池的釀酒車間。幾乎用一種科幻的視覺語言,這些光怪陸離的建筑宣示著這家特大型國有企業的行業龍頭地位。
五糧液廠區內的酒瓶形雕塑,王迪攝
然而,宜賓白酒業的影響遠并不止于五糧液。“大部分國產濃香型的高端白酒,在勾兌環節都要用到宜賓生產的調味酒。宜賓酒企對全國白酒業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宜賓市酒類食品產業促進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
統計顯示,2017年宜賓市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四川省同業近一半,占全國同業近五分之一。
百萬畝竹林“點石成金”
四川是中國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而宜賓則是四川竹林面積最大的地級市,312萬余畝竹林占據全省近五分之一。
當地村民劃著竹筏行進在宜賓“蜀南竹海”景區內的郁江上 張華 攝
年均氣溫17攝氏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丘陵占區域面積的45.3%……各種有利條件的疊加讓宜賓成為世界上最適合竹類生長的區域之一。
在中國,竹子是古典詩詞和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意象。歷代文人用竹子來比喻高尚、堅韌的人格,因為竹子不但挺拔、還能在貧瘠崎嶇的土地生長。人們還相信,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晉之際有七個不滿朝政的名流雅士常聚于竹林下喝酒縱歌,他們被稱為“竹林七賢”。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竹子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賓人把竹子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
71歲的何華一對此深有體會。過去,竹筏把鹽巴從成都運到宜賓江安的碼頭。在大小河道穿行的烏篷船需要用楠竹做成的鉚釘綁定,因為鐵釘會生銹。纖夫用的繩子是七根竹藤子擰成的,因為這種繩子干得快、不易腐爛。床、椅子、桌子、筷子不必說,就連取暖都用得到竹子:盛炭火的砂鍋,周圍用竹篾包著,抱在手里就能舒服地取暖。
竹工藝大師何華一和他的部分竹雕作品,王迪攝
從小編竹青蛙做玩具的何華一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刻(江安竹簧)的代表性傳承人、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在他的個人作品陳列館里,你可以看到竹子在藝術創造上的各種可能性:大型的竹浮雕壁畫、雕龍畫鳳的竹筷、依據竹根天然造型做成的煙斗,描繪長江風景的精雕筆筒和輕便小巧的竹麻將。
“一九八四年,楠竹綜合利用竹工藝品獲中國竹工藝百花獎優秀設計二等獎。” 找來一張白紙,何華一提筆給記者寫了他大半生來最引以為豪的一個獎項。綜合利用,就是把楠竹從筍到成竹各個階段的每個部分都盡可能轉變為工藝品。包裹竹筍的外殼可以做貼畫;竹子細長的根被稱為“竹鞭”,可以做煙斗;肥厚的竹頭是上好的竹雕材料;竹枝可以做成手提袋的把手。
竹工藝大師何華一展示他的一幅竹雕作品,上面是竹林七賢的形象,王迪攝
何華一對竹子的物盡其用只是宜賓竹產業的冰山一角。宜賓已經形成竹漿造紙、竹建筑、竹家具、竹工藝、竹食品和竹生態旅游六大產業,2017年這幾個產業的總和已達到71億元。從今年起到2020年,宜賓市政府每年都將拿出1億元財政資金用于支持竹產業的發展。
與林木種植相比,竹子最明顯的優勢就是生產周期短。竹子一夜之間最多可以長一米,兩個月能達到最高的生長高度,三年就成材。如果管理得當,竹林就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銀山”。
?國際竹藤組織INBAR的最新研究表明,竹制品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都可以實現低水平甚至零級別的碳排放。竹制品可以代替包括塑料、鋼筋、混凝土在內的高碳排放材料,能廣泛用于排水管道、家庭裝修、儲存設施等。竹制品還可以減輕森林資源衰退的壓力。 目前,全球竹藤產業年產值已接近600億美元。
宜賓市江安縣有一家生產竹纖維的工廠,其產品經過加工可以完全代替棉花。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圖中展示了竹纖維成品,王迪攝
“全球紡織原料用四種,包括棉花、木材、麻、真絲。中國人發明了第五種,那就是竹纖維。” 四川天竹常務副總經理張佰豐說。
在工廠里,經過去雜提純等工序,翠綠的竹子變成了雪白色的“硬紙板”。產品再經下游生產企業加工,就變成了絲滑、柔軟的棉花狀纖維,可用于各類服飾。
由于分子結構的差異,相比傳統紡織原料,竹纖維有很多優點:吸水性好,天然抗菌性、染色性好、可生物降解。
張佰豐說,這個工廠平均年產值6-7個億。考慮到竹纖維的毛利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準、銷路暢通,公司正在努力擴大產能,計劃在未來再增加一條生產線。
填不滿的長江碼頭
地名是解讀宜賓兩千多年歷史的捷徑。在三江口建城后的第一個千年里,宜賓所在的地域先后被命名為“僰道”、“僰道縣”、“戎州”,直到精致的北宋當局在公元1114年把地名改為“敘州”,理由是“州名為戎不雅”。要知道,“僰”、“戎”都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歧視性稱謂,而“道”則是秦制對蠻夷地區的叫法。“宜賓”作為城市的地名則要等到1950年才出現。
從“戎州”到“敘州”的更名和北宋時期出土的大量銅錢都說明,宜賓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控遏“諸蠻”的邊城逐漸變為商貿重鎮。在第二個千年,這座城市日趨繁榮,直到清朝和民國年間到達頂峰、 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
清朝初年的“銅鹽互運”是宜賓成為區域物流中心的開始。由于滇銅產量大增、成為鑄幣的重要原料,清政府亟需開辟從云南東北部到川南沿江碼頭的通道,這樣一來滇銅就可經長江航道到達江蘇儀征、最后經京杭運河運抵通州。但為了避免貨船空載返回云南,清政府安排貨船途徑宜賓境內的多個碼頭,把川鹽運回云南。
“銅鹽互運”沿線的物資種類很快發展到了上百種。即使銅料運輸漸漸停止,但西南地區的這條“黃金水道”卻一直在運行。于是,民間有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的說法。從云南、貴州運送至宜賓的物資包括山貨、藥材、茶葉、牛羊皮、桐油等百種,而宜賓運往滇黔的貨物則包括食鹽、絲綢、土布、百貨等。到清末,宜賓已形成以行業和地域劃分的36個商業幫會,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云南幫”。
你在云南會館可以多少找到這段歷史的痕跡,它在當年相當于云南商會的宜賓會所。歷經二十三年,當云南會館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建成時,它占地10畝,內有戲樓、花園、荷池和亭臺樓閣,規模宏偉,號稱“西南第一會館”。今天,站在它富麗堂皇的牌樓前,你仍然會被那些彩石鑲嵌的圖案和精細生動的人物浮雕所深深觸動。
百年歷史的云南會館內的樓閣,王迪攝
然而云南會館早已失去商會會所的功能,如今成了普通人喝茶聊天的去處。在一個飄雨的周末,我在這里避雨,看到的大多是悠閑愜意的中老年人。不遠處,曾經喧囂的銅關碼頭歸于沉寂,正在被改造成一個濕地公園。如果要想尋找當代的長江碼頭,你還得沿江順流而下、驅車十幾公里,在那里等候你的是一個堆滿各色集裝箱的現代化港口。
云南會館的建筑群到處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木雕,圖中展示了其中一處,王迪攝
為了滿足大件訂單的需求,宜賓港專門配備了高10米的單懸臂橋式起重機,最多可以吊起1000噸重的貨物。 宜賓港所在航道常年能夠通行2000噸級以上滿載船舶。
宜賓港全景圖
長江航道仍然是這座港口的立身之本。近幾年,中國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生產的機車在宜賓港吊裝上船,經上海發往巴基斯坦、加蓬和阿根廷。國產大飛機C919的飛機頭從成都工廠運至宜賓港,然后發往上海完成了組裝。前往長江下游的“乘客”還包括德陽生產的發電機組、鍋爐和宜賓生產的五糧液成品酒。
但宜賓港瞄準的不僅是長江沿線,更包括東南亞、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公路、鐵路的轉運,宜賓港的貨物可以通過廣西欽州港直接出海,而無需經上海繞行中國東南的海岸線。宜賓港的宣傳手冊上特別標注了這條鐵路貨運線路,并且通過對比說明,這能夠幫助成都始發、需要出海的貨物節省500公里上下的路程。
這條出海線路通往宜賓的南部,是宜賓“南向通道”計劃的一部分。圍繞這個計劃,宜賓市掀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交通網絡建設浪潮:四條高鐵,七條高速,還有正在擴建的港口和增加的航線。不斷延伸交錯的“南向通道”和中國的“一帶一路”異曲同工:通過基礎設施改善來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
宜賓港周邊的城市規劃圖,王迪攝
酒,竹和長江曾賦予了宜賓特有的千年江城史。未來,它們也將引領這座城市走向更遼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