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周穎 呂光一 鄧瑞璇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讓中國許多城市得以書寫發展奇跡,廣州就是其中之一。大城市如何更好地擁抱外來人口?廣州通過探索新服務平臺,建設新協同機制,創造新工作模式,給出了回應人口流動大潮的羊城答案。
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
有這樣一所大學,建在社區,不交學費、不計學分、不授學位,辦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社區環境,提高公共參與能力,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這所特殊的大學,就是坐落在廣州市白云區三元里街道的三元里社區大學。
三元里是廣州典型的城中村,外來人口比重大,規劃一度落后,人居環境差,外地來穗人員在社區融入、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在困難。
三元里社區大學校長吳治平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針對這些難題專門開設了課程。比如,針對兒童教育問題,開設了流動兒童早教班和留守兒童“小候鳥”親子班;針對城中村衛生環境差、居民文明意識不足的問題,開設了“垃圾不落地”環境教育課程;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生活,開設了寫作技能班、演講與口才班、商務英語班等主題培訓班。
“參加了寫作班的培訓,我終于能把裝在心里的話寫出來了。”來自湖北洪湖的務工人員彭澤良說,自己平時拙于表達,寫作班讓他打開了傾訴心里話的閘門。
一面插入社區的黨旗
基層治理離不開黨建引領。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廣州多地以切實手段讓黨組織延伸到社會治理末端,基層治理挺起主心骨。
走進廣州市海珠區赤崗街道,過去的亂張貼、亂涂畫現象很難再看見,街道整潔有序。原來,過去一年,該街道在黨組織帶動下,組織起城市綜合環境微管養服務隊,從小處著手,美化城市社區環境。
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道的龍美、甘棠兩個農村社區,外來人口和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倒掛,社區治理問題多、難度大。兩個社區主動施策,成立來穗人員流動黨支部,打造社區治理“雙引擎”。
廣州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兩個社區在每個網格都安排一名本村黨員和一名流動黨員,負責網格內日常事務,協同解決治安、維穩、調解、幫困等棘手問題。
東環街道還設置了“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健全信訪問題處置機制,在社區治理互聯網平臺開設建言獻策模塊,讓外來務工人員也有了參與感和歸屬感。
一處勝似故鄉的異鄉
廣州結合對外來人口多元訴求的細致了解,逐步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在來穗人員尤其關注的就業、子女入學、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方面,逐漸實現外來居民與戶籍居民同等待遇。比如,從2017年起,廣州11個區已全面開展來穗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入學。這些舉措,讓更多來穗人員在廣州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覺。
廣州各區也根據區情實際,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為外來人口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在南沙區,當地攜手社工服務中心開展個性化“親子早教課堂”,圍繞科學、語言、運動健康、藝術等主題為來穗家庭提供早教服務。自去年9月以來,共服務300多戶來穗人員家庭。
在番禺區,當地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聯合中國郵政推出居住證快遞服務便民舉措,來穗人員辦理居住證簽注可借助支付寶或番禺民生卡App,不需要到窗口提交申報材料、領取證件,讓眾多奔忙羊城的來穗人員深感方便。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廣州還通過系統性的融合行動來幫助來穗人員全方位進行社會融合。2016年,廣州在全國超大城市中率先實施“融合行動計劃”,明確用5年時間穩步有序地全面推動來穗人員在人文關懷、思想認同、心理悅納、樂業奉獻等領域的全方位社會融合。
外來人員黃玲說:“來廣州這么多年,工作舒心、安心,早已經把這兒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了。”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