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何晨陽
鄉村五大振興,“產業振興”排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圍繞“產”字下功夫,培育出新產業新業態,把充滿鄉土氣息的農產品做大做強,讓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離不開政策對全產業鏈發展的持續支持。
五常大米、安吉白茶、贛南臍橙……近年來,各地搭建一批產業發展平臺,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促進全產業鏈發展,特色農產品紛紛茁壯成長為一個個大產業,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同時,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從生產型向經營型持續轉變,農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生鮮、冷鏈等供應鏈高效完善,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這些可喜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中央政策、資金的持續支持。
下一步,應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建設,這些支持措施將在政策、資金和示范引領等方面,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釋放更多積極效應。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持續賦能。
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文化是根本,產業是載體。我國地域遼闊,南北不同、東西各異,遼闊鄉村孕育著充滿特色風情的文化資源,五色斑斕、豐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飲食、手工藝品、非遺技藝等,凸顯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推進鄉村振興時,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凸顯其獨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需注意的是,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保護鄉村傳統風貌的同時,要力避大拆大建、同質化建設和盲目投入。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讓文化產業和鄉村發展相得益彰,否則,就會陷入“兩張皮”的窘境。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鄉村休閑旅游迫在眉睫。
隨著游客對品質、特色、體驗等的日益重視,單純的采摘、觀光游逐漸式微,來得了還得住得下、住得好,成為不少游客奔赴鄉村的新追求,這也為提升鄉村旅游附加值明確了方向。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張馳 攝
在依托綠水青山、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田園養生、研學科普等休閑農業新業態的同時,鄉村民宿也需在提升硬件、優化服務品質等方面狠下功夫,并進一步豐富內涵、規范發展、創新經營模式,以增強其增收致富功能。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能忽視“農產品”這一主角。
羊肚菌、有機蔬菜、“中央廚房”預制菜……在不少鄉村,這些特色農產品如今已經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主角。一籮菌、一筐菜、一座田野里的“中央廚房”,讓餐桌上增添了不少鄉村振興的味道。
農產品要想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名氣高”向“收益高”轉變,就必須打通“出村進城”的通道,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都是有效的發力方向,面對預制菜這一“新風口”,作為食材“原產地”、被視為“菜籃子”的鄉村迎來巨大機遇,但預制菜產業要真正成為鄉村振興中的“硬菜”,打造品牌、提升標準、守牢安全等仍需繼續發力。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也是鄉村極具潛力的發展動能,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助力。新產業新業態,重在“新”字,要在“實”字。只要是立足鄉村實際、源自鄉土特色、聚焦鄉村振興的產業和業態,都值得探索嘗試。既要對新產業新業態寄予厚望,也不能忽視對鄉村傳統產業的提檔升級。只有兩相并進,鄉村產業、業態助力鄉村振興的動能作用才能愈發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