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 瑩 周 暢 鄭天虹
玩轉科技館、科創研學游、科技寒假作業、AI自由創作……“科技+寒假”帶學生解鎖更多可能,孩子們不僅能在互動體驗中探索科學奧秘,還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創新思維,為寒假生活增添了無限創意與樂趣。
科技寒假創意無限
正月初七的安徽省銅陵市科技館里,田家炳小學老師吳汪清帶領26名學生體驗“手搖道閘”。為什么用手轉動,道閘就會上升或下降?齒輪是怎么運轉的?在動手制作過程中,學生們的困惑得到解答。“這種體驗式的科普課程,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引起他們對物理原理等科學知識的興趣。”幾年前就成為科技館志愿者的吳汪清說,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銅陵市科技館都有公益的科普課程。
從傳統技藝到現代科技,從深奧的科學原理到生動的舞臺演示,寒假里,各地科技館成為孩子的好去處。1月31日至2月4日,遼寧省科技館累計接待觀眾10.53萬人次,開展各類教育活動230場,科普特效電影165場。“來過好多次科技館,在玩樂中學習到很多科學知識,特別是模擬飛行體驗,簡直太酷了!”沈陽學生高銘遙說。
科創研學也成為受家長、學生歡迎的寒假項目。安徽出版集團、合肥市蜀山區人民政府、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在寒假期間聯合推出“科創筑夢研學蜀山”首批15個兼具可學、可研、可體驗的主題研學旅游課程,涵蓋人工智能、綠色能源、航空航天等多個前沿領域,著力打造科創研學品牌;合肥市蜀山區政府發布了涵蓋科文旅、農文旅、商文旅領域的5條研學旅游精品線路,將全區的科技企業、科研機構、文化景點串珠成鏈,為研學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和體驗。
科技作業有趣又高效
各地中小學校還組織了豐富的寒假科學實踐活動,學生在完成充滿趣味與挑戰的科技作業過程中,不斷探索、發現、成長。
寒假里,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學生紛紛成為“小小科學家”,低年段學生化身“科學觀察員”,觀察記錄天氣、測量記錄植物生長等;中年段學生化身“科學實驗員”,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例如“會跳舞的豆子”“火山爆發”“水中煙花”等,在趣味實驗中探索科學奧秘;高年段學生化身“小小程序員”,使用圖形化編程工具或代碼編程語言設計,實現一個軟件作品或創意項目,解決實際問題或提升生活便利性。
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學生完成手搖發電機實驗
玉泉學校信息老師寧怡表示,設計這類生活化作業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夠跳出課本,用科技的眼光觀察生活,這些源于生活的小發現和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更在他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在遼寧省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沈撫育才實驗學校的小學、初中、高中部在這個假期也紛紛開展新穎有趣的科學教育實踐。小學部教師常健康介紹,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需要用超輕粘土或軟陶、紙殼制作太陽系模型;四年級學生撰寫“小農場種植招標書”,為學校生態科普基地試驗田開春的耕種做準備;五年級學生則圍繞真人CS項目式課程,學習磁場的科學原理,并嘗試動手制作指南針。
沈撫育才實驗學校小學3年級學生用粘土制作太陽系模型
該校初中部學生在完成“初中生AI認知與學習需求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還需要使用AI功能創作“每一個你”未來職業夢想創想畫。高中部學生寒假作業科技含量也很高。“高一的研究性學習是探索煙花的化學奧秘,學生需要進行焰色反應實驗并編寫科普論文;高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鎖定科幻小說和星際科考。”高中部主任胡海燕老師說。
種下未來科學家的種子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但當前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一些學校受科技實驗設施老舊限制,紙上談兵缺乏實踐;部分學生缺乏創新思維、不知如何創新。多名教育、科技工作者認為,可從建立“大科學教育”格局、提升教師科技素養、講好科學家故事等多方面入手,早早種下創新的種子,培養未來的大科學家。
強化科技教育,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尤為關鍵。遼寧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學教師官啟軍建議,通過財政政策、職稱政策等引導,優化專業科學教育的教師比例;面向中小學科學教師開展科學素養提升計劃,加快轉變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念;積極開展融合科學素養、科學實踐和科學本質理解的實驗教學,積極創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實驗、競賽項目。
同時,要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當前,我國科學教育的相關主體如學校、家庭、場館、企業、社會團體、高校、科研機構等一定程度上還難以發揮資源共建、協同育人的合力。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陳民建議,將高校科技園、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實驗室等更多社會資源鏈接到科學教育中去;通過流動科技館下鄉、優質課后服務供給、社會組織結對幫扶等,豐富鄉村青少年課余生活,推動青少年科學教育均衡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旸、遼寧省科學技術館館長張靜華等人建議,積極塑造科學從業者形象,讓科學家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出臺措施辦法,激勵科學家走出實驗室,走進學校、場館、企業、社區,走到大眾面前親身做科普、講故事,讓大家看到鮮活、生動的科學家,親身感受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和愛國精神,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當科學家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