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劉芳洲
“馬王堆元素”在裸眼3D大屏里輪動,貍貓、漆器、T型帛畫以動畫形式映入觀眾眼簾,各類西漢文化元素在二次創作下展現時尚氣息……在湖南博物院4樓,一處名為“博物館公園”的新空間,正成為游客爭相嘗鮮的新目的地。
“博物館公園”融合歷史與現代
自2017年新館開館后,湖南博物院4樓空間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原本我們考慮將4樓規劃為餐飲服務和游客中心,但不希望它僅僅承擔餐飲功能。”全程參與設計工作的湖南博物院文創中心工作人員張琳說,經過多次討論與打磨,湖南博物院最終決定將4樓空間打造成一處集科技化、數字化于一體的全新消費場景。
自2024年8月9日開業以來,“博物館公園”憑借獨特的經營模式和豐富的文化體驗,博得廣大游客喜愛,成為這座熱門博物館的又一“網紅打卡地”。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希望強調它的開放性與休憩功能。”張琳說,“博物館公園”秉持開放包容理念,打破傳統封閉消費模式,為觀眾提供休憩、游玩、打卡拍照的空間。“博物館公園”創新性地將空間布局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漢生活博物集”陳列文創產品,后半部分匯聚了5個極具湖湘特色的餐飲品牌。
如今,游客在湖南博物院參觀完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廳后,上樓吃飯、購物、體驗“漢生活”成為新習慣。大家手捧以馬王堆出土漆器為原型設計的甜品杯,在這里品嘗漢代蒸味美食,挑選充滿西漢元素的伴手禮。
游客在湖南博物院“博物館公園”欣賞文創產品 薛宇舸 攝
春節期間,“博物館公園”還開展寫春聯、做拓印等非遺體驗項目,游客可以親手制作非遺相關產品,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這個空間很獨特,在其他地方幾乎沒見過,這里不僅可以買到富含博物館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還能一站式品嘗長沙許多特色飲品和小吃。”浙江游客陳女士說。
通過合理的場地成本測算,湖南博物院對入駐“博物館公園”的經營主體采用“保底+分成”的合作模式,確保收益穩定。自開業以來,“博物館公園”營業額表現亮眼,總營業額已超800萬元,最高單月達190多萬元。
挖掘文物元素,打造創意空間
在“漢生活博物集”的新文創零售空間,融合文物元素創作的版畫、漆盤模樣的湖南大辣條、按馬王堆《養生方》打造的古法線香等充滿創意的“漢生活”文創產品吸引人們駐足。
“我們圍繞衣、食、住、行、用、看、玩等7個維度,對馬王堆出土文物進行梳理分類,從中挑選相關元素,攜手海內外創意團隊,打造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產品。”“漢生活博物集”產品經理曹馨予說。
“博物館公園”銷售的文創產品中,大多融入了館藏文物的相關元素。設計師依據館藏文物設計毛絨玩具、家居用品、真絲絲巾等多樣產品,價格覆蓋高中低不同層次,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
張琳告訴半月談記者,在餐飲品牌的選擇上,“博物館公園”精心篩選5個本土知名品牌,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飲食需求。有的品牌提供快速出餐的飯食和米粉,有的匯聚各類湖湘經典小吃,有的為游客提供茶飲、咖啡、特色甜品等休閑餐食。
游客在選購漆盤模樣的湖南大辣條 薛宇舸 攝
半月談記者在“博物館公園”看到,“唐姑娘不姓唐·寶藏甜品”店里,素紗單衣慕斯蛋糕、絨圈錦紋樣蛋糕卷、貍貓造型蛋糕等以“寶藏文物”為原型的現制甜品讓消費者挪不開眼。湖南傳統美食瀏陽蒸菜、國潮風甜品、新中式茶飲和各類長沙特色小吃讓人目不暇接。
如何把文博流量轉化為消費新動能,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對此,湖南探索推動“館園融合”,以游客為中心推動實施改革創新,實現湖南省博物院與其毗鄰的湖南烈士公園空間融通、資源融匯和業態融合。
湖南省政協副秘書長蔣秋桃建議,下一步可圍繞周邊的省展覽館、省體育館、馬欄山文創園等場館,整合資源,通過舞臺劇、微電影、AI技術、短視頻等方式,打造多種新經濟業態集聚的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產業示范區,推動“館園融合”在更大范圍內示范應用,讓千萬級流量轉換為消費新動能。
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會主委賴明勇:“博物館公園”是以文化為紐帶、以創新為驅動的典型案例,展現了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與文旅消費場景融合的前瞻性探索。它突破了傳統文旅空間的物理界限,又通過創意手段活化文物,讓市民得以體驗“移步換景”的文化意趣。這種“館園融合”的探索優化了游客動線,實現了空間融通,將單向度的參觀轉化為多維度的文化體驗,充分釋放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復合價值。
“館園融合”精準把握了文化消費升級趨勢,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這種協同效應有望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助力長沙從“網紅城市”走向“長紅城市”。未來,打造“館園融合”文化消費新場景,還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強化數字賦能,開發AR導覽、元宇宙展廳等智慧服務;二是完善“文化+”產業鏈,培育文創市集、研學營地等新興業態;三是建立動態反饋機制,讓市民游客成為參與者和評判者。期待“館園融合”為全國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具示范性的“湖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