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吳劍鋒 龐夢霞
開元寺的晨鐘余音尚在,中山路的騎樓已匯聚人潮,蟳埔村涌動著七彩簪花,古厝老街升騰起濃濃煙火氣——這個春節,閩南古城泉州迎來文旅“開門紅”。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假期,泉州市累計接待游客1011.59萬人次,同比增長23.6%;旅游總花費達到100.96億元,同比增長25.9%,入選“馬蜂窩”公布的《2025熱度漲幅最快的年味兒小城TOP10》榜單第一位。
泉州為何這樣火?原來是國潮圈粉無數。
先買戲票,再買機票
這個春節,為了泉州之行,來自成都的黎女士早早備好了“搶票攻略”。不過這個票不是機票、車票,而是戲票。“很早就計劃帶孩子到泉州旅行,重點是看木偶戲。我和同事提前多天蹲守搶票頁面,搶到票后才訂下往返機票和住宿。”黎女士說。
泉州提線木偶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與閩南百姓生老病死等人生禮俗相伴共生。春節期間,泉州木偶劇院座無虛席,甚至最后一排還增加了活動座椅,觀眾中有七成是年輕面孔。演出結束,意猶未盡的觀眾排隊與木偶互動合影。
在泉州中山路,游客觀看提線木偶表演 周義 攝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介紹,近年來木偶戲熱度攀升。劇院緊急開發線上購票小程序,節假日熱門場次一開售就被搶光。今年春節,一些沒買到票的觀眾堅持到現場“碰碰運氣”。為此,劇團臨時加開場次,從正月初三到初七,每天加演6至7場。
梨園戲的唱腔回蕩在古厝間,高甲戲的鑼鼓為廟會助興,南音現身人潮涌動的街市……作為“閩南戲窩子”,泉州正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戲曲熱”。春節期間,泉州市推出非遺戲劇演出300多場,其中市直院團演出200多場次,場場爆滿。
忙完春節假期,洪世鍵給劇團算了一筆賬:正月初一至初七一共演出94場,3萬余名觀眾觀演,門票總收入約200萬元。“這在過去幾乎不可想象。”洪世鍵說,“以前就算免費演出、站在門口吆喝,劇院也坐不滿。”
“10年前,許多人說戲曲不行了,但是今天,它的生命力越來越旺盛。”泉州高甲戲團副團長林鳳錦說,過去戲臺下是一片“銀白的海洋”,如今涌現不少操著各地方言的年輕人,一年500多場演出,都難以滿足觀眾胃口。
孕育文創IP,激發國潮潛能
今年春節,在古泉州的最高學府府文廟,青蛇“歡歡”亮相,引得男女老少紛紛合影。“歡歡”通體古韻青色,頭戴狀元帽,脖系紅領巾,蛇身卷持毛筆。它的底座造型為打開的書,蛇身臥于書本之上,頗含巧思。
“歡歡”設計團隊成員黃躍昆說,設計團隊核心成員有3人,均是“90后”。青蛇的設計充分融入閩南文化中的傳統元素,例如狀元帽繡里的泉州市花刺桐花,形似宋代“四相簪花”;毛筆筆頭也點綴刺桐花,意喻“妙筆生花”。它還有個別名叫“敖讀冊”,是閩南語“會讀書”的意思。
年前,類似的藝術裝置陸續亮相泉州威遠樓、狀元街、德濟門遺址廣場等地。這些融入拍胸舞、茶葉、紅磚等閩南傳統元素的藝術裝置吸引市民游客競相打卡。在泉州經營6家文創店鋪的黃躍昆說,以“歡歡”為原型的毛絨公仔、冰箱貼等周邊文創產品,春節期間銷售額達100萬元。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也是民營經濟熱土和制造業強市,擁有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等九大千億級產業。泉州推動民營經濟與文旅產業雙向奔赴,眾多民營企業投身文化消費浪潮。以今年展出的藝術裝置“七彩刺桐蛇”為例,其中的“州州”和“鯉鯉”兩個形象設計來自本土鞋服企業匹克集團。
游客在泉州市西街游玩 張九強 攝
“早些年,泉州還算不上熱門旅游城市,我們和一些文創商家交流時發現,大家對設計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創產品并不積極,擔心名氣不足、賣不出去。”泉州鯉城區文旅局局長林菲說,如今這一局面得到扭轉,企業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創團隊對市場越發自信,他們發揮資金、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全面擁抱國潮這片藍海。
文旅消費滋潤千行百業
傳統文化轉化為可體驗、可參與的文旅產品,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進一步反哺文化傳承。泉州市木偶劇團演員、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沈蘇革說:“演出收入投入到扶持傳統劇目、創作新劇目、提升劇院硬件設施上,實現良性循環。劇團還探索建立創作生產激勵機制,演職人員多勞多得,熱情更高了。”
數據顯示,2024年,泉州接待游客量突破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6.8%,游客旅游總花費1211.40億元,增長20.8%,文旅消費滋潤交通、住宿、餐飲等千行百業。
文旅產業也在激發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南音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中國音樂活化石”。近年來,致力于將現代音樂融入南音的泉州本土樂隊“點水南樂”,已在全國收獲不少粉絲。
在“點水南樂”創作的音樂中,琵琶、洞簫的古韻與貝斯、架子鼓的時尚氣息交織融合,帶動南音走向新生。過去一年,該樂隊足跡遍布上海、首爾、倫敦等海內外城市。“我們將傳承南音作為一項長久的事業。”樂隊成員蔡凱東說,“在時代洪流里,南音歷經流變,傳遞至我們手中,仍舊非她不可。”
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蔡戰勝:文旅市場持續“出圈”,是泉州文化生命力最生動的驗證。追根溯源,這座城市在文化傳承保護中守正創新,帶來城市旅游辨識度、美譽度不斷提升。作為世界遺產城市,泉州著重做好“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兩篇文章,持續開展“文旅+”專項行動,加速推進文旅融合,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