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賀書琛 魏婧宇
400多年前,來自草原的特色商品與來自中原的茶葉、絲綢在歸化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稱)塞上老街集聚,身著各民族服飾的過往商人在這里互通有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商文化、民族文化和老城文化。
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歷史文化街區,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游客腳踩石板路,從古裝劇街景演繹中穿梭而過,聽著劇中人物講述當年的故事,仿佛置身于重疊的歷史時空。
“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民族特色成為塞上老街獨有的魅力。”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講解員仝哲說,如今,與充滿民族風情和歷史感的建筑合影已成為游客到塞上老街游玩的必選項。一年多時間,塞上老街從事民族風旅拍的商戶新增上百家。
“節假日訂單都爆滿。”寶鷹瞅準旅拍熱潮,也經營起一家民族風攝影店。“多的時候一天有上百名顧客,蒙古族和藏族服飾最受歡迎。”寶鷹說。
隨著民族風旅拍攝影火爆,在內蒙古歷史文化景區、街區上演的“最炫民族風”,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漢服、蒙古袍、藏裙等民族服飾生產廠商結合現代元素推陳出新,民族風扮妝、首飾等也受熱捧,旅拍攝影成為帶動文旅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近年來,包頭金街推出具有國風主題的場景布置,涌現一批經營漢服租賃、國風手工藝品的商店以及攝影工作室,旅游公司推出了“旅拍+游玩”的定制化旅游方案,旅拍新玩法帶動老街區煥新。
游客們在塞上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內拍攝民族風寫真
金街融合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西口文化等,以明清仿古建筑群落為主體,打造了老包頭戲臺、“喬家金街”照壁、晉商旅蒙駝隊大型雕塑等晉派風格地標。街區開展文化廟會、西口文化節、民俗節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動,還有漢服巡游、沉浸式實景演出、古風市集、民俗表演等國潮活動,滿足游客多元文化需求。
在社交媒體傳播語境下,民族服飾正成為內蒙古的一張名片,吸引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魅力。去年初,鄂倫春族“90后”小伙杜金在哈爾濱進行民族文化展示時,將珍貴的傳統狍角帽贈送給一名小女孩,小女孩又轉贈給博物館。這段故事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短短3天,就有超過6000名游客打卡“狍角帽”的新家。
一年來,作為呼倫貝爾旅行推薦官的杜金忙碌不停。“去年受邀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向各地群眾介紹鄂倫春族文化。”杜金說,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感受到當地群眾對民族文化的喜愛。
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雪原冰雪那達慕大會現場,馬蹄揚起飛雪,觀眾為騎手加油吶喊。湖南游客劉霖清深受民族文化獨特魅力感染,回程時購買了不同款式的蒙古族傳統服飾。劉霖清說:“民族文化的藝術性和人文內涵,在現代生活中釋放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正在成為新的時尚潮流。”
全國政協委員、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杜明燕:近年來,非遺傳習、少數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旅拍等文化體驗格外吸引人,不同民族的歷史、民俗、服飾、飲食等文化有廣闊的發掘空間,為文化消費新業態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社交媒體的盛行,使旅拍成為文化消費熱點,“打卡”也需要文化味兒,民族服飾豐富了這種業態的文化內涵。身著蒙古袍、太陽花、狍角帽等不同民族的服飾,為人們進入歷史空間、感受民族文化氛圍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也為人們帶來差異化的審美體驗。未來,推動民族文化活化利用,還需要在餐飲、住宿、文創等領域開發新產品,創造新業態,讓民族文化為文化消費提供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