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統計報表是相關部門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重要基礎。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填寫、核實、報送流程消耗基層干部不少時間精力。這背后折射出政務數據處理方式滯后、部門間信息共享不暢、統計工作隨意無序等問題。近年來,重慶市永川區以數字技術為突破口,探索“一表通”改革,為基層減負提供新思路。
一些基層干部困在報表里
“一年多前,我們中心每年要處理7.5萬份報表,12名干部90%的時間都耗在填表上。”重慶市永川區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主任徐開菊說。永川區常住人口115萬,社會救助對象達6.3萬人,以往每次救助對象信息變動,需從村(社區)層層上報至區級部門,人工核對數據、留存紙質檔案。半月談記者在永川區民政局檔案室看到,幾年累積下來的紙質報表將七八個近2米高的檔案柜塞得滿滿當當。
街道(鄉鎮)、村(社區)同樣不堪報表之重。中山路街道干部羅倩曾負責農業農村工作,每年需處理200多種報表,三分之二的時間被困在辦公室。“走村入戶本該是常態,但報表多到連下基層的時間都沒有。”孫家口村村干部羅亞每天需花半天填表,手機里四五十個工作群的消息不斷彈出,臨時報表“上午發下午要”再正常不過。
永川區中山路街道通過“一表通”等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 周凱 攝
2023年,永川區梳理發現:區級部門幾乎全有報表需求,其中20余個部門高頻下發;街道(鄉鎮)年報送報表1300多種。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類似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不久前西部某省排查街道(鄉鎮)、村(社區)兩級承擔的報表臺賬發現,需要鄉級填報2200多種、村級填報90多種報表臺賬,僅一個部門就有20個報表系統、500多種報表、9000多個指標。
“表哥表姐”為何多
因填送各種報表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不少基層干部戲稱自己為“表哥”“表姐”。報表為何成為基層負擔?
——重復報送:數據“沉睡”與“反復折騰”。永川區雙石鎮干部張順、徐開菊等介紹,基層政府每年收集了大量政務數據,雖然有電子存檔,但因基層不懂技術、數據處理方式傳統滯后,這些數據無法進行生成、比對等應用。因此每次需要統計數據的時候,基層干部又要人工報送報表,導致報表多、任務重。
“每年發放救助資金都要報一次報表。盡管有些救助對象的收入、家庭情況等有些變化,但多數信息變化不大,信息重復報送現象十分突出。”徐開菊說。
——部門壁壘:信息孤島加劇多頭報送。中山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劉佳介紹,以關愛困難殘疾人工作為例,民政、殘聯等部門共有申請護理補貼匯總表、康復訓練生活補助發放花名冊等11項報表,其中絕大多數信息是重復的。張順告訴半月談記者,農業產業統計、三資管理等涉農報表,30%以上的填報內容和數據相同。
——流程混亂:通知隨意、形式繁瑣。受訪基層干部說,有的報表上級部門會下發文件通知;有的臨時性報表要得急,相關部門就直接把報表發到工作群里;一些報表既要電子件也要紙質件,手寫、電腦錄入、簽字、蓋章后,電子件發到群里或指定郵箱,紙質件還需送到相關部門。
羅倩、雙石鎮干部陳曉玲等告訴半月談記者,此前手機里工作群多達四五十個,要不停地刷手機翻看,否則很容易遺留報表通知。“當時我手機上有50多個微信、QQ工作群,有的臨時性報表上午發下午就要。”羅倩說。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減負
為讓基層干部從各類報表中解脫出來,2023年4月永川區啟動“一表通”智能報表改革,對各部門下發給基層的報表進行全面梳理、合并,精簡形成高頻業務報表158種;應用大數據技術開發相關軟件,歸集市、區、街道(鄉鎮)數據300多萬條形成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和自動生成、比對等功能;規范報表工作流程,除必要的紙質文件外,所有報表統一在“一表通”軟件里發、填、審、報。
永川區雙石鎮通過“一表通”智能報表系統減輕基層干部負擔 周凱 攝
“‘一表通’系統可在數據庫中自動生成報表臺賬,從市級到村級實現救助數據共享,只需基層定期更新救助信息即可。現在我們幾乎不再處理報表了,每年幾十本報表冊子也不用做了,還大幅降低救助錯誤率。”徐開菊說。
據悉,“一表通”系統有更新提醒、輔助填報等功能,實現了首次錄入、動態更新、多方復用。目前永川區街道(鄉鎮)月均處理報表數從100多種減至10余種,承擔報表工作的干部平均減至8人,處理1種報表平均時間減至10分鐘。
報表負擔的減輕,讓更多干部走出表格、走近群眾。中山路街道辦事處專門安排22名干部下沉到小區、企業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一表通”改革以來,中山路街道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1%,小區物業矛盾同比下降36.5%,永川區群眾投訴辦理效率提升26.4%。2024年,永川區“一表通”改革在重慶市全面推廣。
重慶市委黨校教授侯晉雄表示,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蓬勃發展,基層治理方式也須與時俱進,可鼓勵各地進一步加快數字政務建設,推動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從“找基層要數據”到“在系統取數據”轉變。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