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陳 杰 王金金
“投保后以為買到了保障,理賠時才發現全是圈套。”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推出花樣繁多的保險服務牟取利益,以“虛假宣傳”“非法代理退保”為代表的涉保險亂象層出不窮,有的已形成有組織的黑色產業鏈、非法利益鏈。
累計涉案金額超15億元
2024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海監管局發文披露,根據舉報線索查證,青海茉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未取得保險中介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從事保險代理業務活動。該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營業執照顯示的經營范圍為軟件開發、技術服務等,并不包含保險代理等保險中介業務。其法人代表作為原保險行業從業人員,自公司成立起,便主要通過電銷等方式非法開展車險續保業務。
海南、廣西、山東、山西、貴州等多地金融監管部門,也發布了風險提示,警示非法保險中介或非法經營保險業務活動的風險。例如,2024年9月,山東金融監管部門發布提示稱,在日常監管中發現,一些不具備保險中介業務資質的非法機構或個人開展保險中介服務,通過虛假宣傳、承諾高額回報等手段開展業務,存在侵占挪用保費、制售假保單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公開案例顯示,騙保險種不斷增多,除車險等傳統險種,還有雇主責任險、車衣保險等新型險種。2024年4月至11月,在全國部署開展的保險詐騙犯罪專項打擊工作中,公安機關依法立案查處保險詐騙犯罪案件1400余起,打掉職業化犯罪團伙300余個,涉案金額累計超15億元。
“劣幣驅逐良幣”
一些不法保險企業、中介常常偽造資質,妄圖以假亂真,擠占正規機構發展空間,消費者對此很難辨識。
山東金融監管部門發現,有消費者從網上購買一家保險中介公司推薦的保險產品,購買時承諾“零門檻投保,高額理賠”,理賠時卻發現保險中介已無法聯系,保險合同系偽造。非法保險中介常通過夸大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理賠速度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如宣稱其保險產品能“全面覆蓋所有疾病”,實則保障范圍有限。
一些不法保險機構、中介還借助“代理退保”牟利。2024年4月,湖北省鶴峰縣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代理退保”違法案件,依法判處4名涉案人員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獲取客戶信息,利用網絡座機呼出詐騙電話,假借金融機構名義騙取客戶信任,或由個人保險代理人冒充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上門,誤導客戶辦理退保手續后推薦購買新的保險產品,從中非法獲利。
多方協同,維護保險市場秩序
面對非法經營保險業務的嚴峻形勢,必須多方協同,加大防范和打擊力度,從根源上鏟除保險欺詐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暢通舉報渠道,方便消費者及時反饋和舉報可疑行為。加大對假保險公司和中介的摸排和懲罰力度,強化金融監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工作協同和信息共享,及時關注并處理金融領域消費者投訴。
加強防范甄別力度,豐富技術手段。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正規核驗平臺推廣,讓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或接受相關服務前,方便借助正規平臺查詢機構經營資質及從業人員執業信息。提高對非法保險機構或中介的甄別技術水平,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監控和追蹤可疑主體,及時發現并制止不法行為。
加強消費者教育,多渠道普及保險知識。金融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可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發布宣傳資料、新媒體平臺科普等多種方式,幫助消費者選擇正規渠道購買保險,避免陷入假險企、假中介等機構的圈套。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