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安納 張黎明
“結節”這一詞的出現宛如一顆重磅炸彈,往往會引發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恐慌。尤其是疫情過后,肺結節診出率增高,人們往往將肺結節與肺癌畫上等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結節的真相,以理性的心態面對。
肺結節≠癌:揭開真相的面紗
肺結節,是指在胸部X光或CT掃描中看到的直徑不超過3厘米的局灶性、類圓形、較肺實質密度增高的實性、亞實性或純磨玻璃陰影。它們可以單獨出現或多發存在,且根據大小、密度等特征,有著不同的分類,根據最新國際分類標準,最大徑小于5mm的稱為微小結節,最大徑5~10mm的稱為小結節。多數情況下,肺結節無明顯癥狀,往往是在進行胸部CT檢查時意外發現。
近年來,肺結節的檢出人數呈顯著上升趨勢,這一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織。CT技術的普及逐步替代了傳統X光胸片,使得影像更清晰,微小結節“無處遁形”;空氣污染、吸煙、職業暴露等環境和行為因素為肺結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新冠肺炎的出現,使得胸部CT掃描成為住院及介入檢查前的常規項目,包含肺癌高危人群篩查廣泛采用低劑量CT,以及公眾對癌癥的恐懼所引發的主動檢查需求,都使得肺結節的發現人數急劇攀升。
在全球范圍內,肺癌是發病率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盡管近年來我國肺癌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肺癌5年生存率從16.1%提高到19.7%,但仍有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處于晚期,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然而,肺結節并不等同于肺癌。良性結節可能源于炎癥、感染(如細菌或真菌感染)、肉芽腫性疾病(例如結核,我國結核菌人群感染率接近50%)、吸煙、長期暴露于有害物質、良性腫瘤等。惡性結節則可能是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轉移的結果。盡管部分肺結節可能是肺癌的早期信號,但大量研究表明,有超過90%的結節屬于良性,與癌癥并無關聯。
胸部CT:精準診斷與輻射風險的權衡
在肺結節的診斷過程中,胸部CT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以無創性與極高的病變檢出率被臨床廣泛使用,通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幫助醫生識別微小結節并初步區分良性和惡性病變。然而正如雙刃劍一樣,胸部CT的電離輻射暴露所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也不容忽視。
CT成像過程中,X射線穿透人體形成圖像,而電離輻射可能影響人體內部的大分子,如DNA,導致細胞損傷或基因變異。根據國家發布的《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成年人診斷參考水平》,成年患者做一次標準CT檢查時承受的輻射量約為6mSv(毫西弗),低劑量CT的輻射量一般不超過1mSv。雖然單次CT掃描所帶來的風險微乎其微,但對于需要多次重復檢查的患者,高輻射劑量可能增加誘發癌變的風險。
早期的相關研究顯示,美國過去數十年中,高達2%的癌癥病例可能是由于CT掃描的輻射造成的。因此,醫療機構在安排CT檢查時,應遵循嚴格的輻射防護標準和實踐,采用“盡可能低而合理可行”的原則。我國放射防護標準對公眾推薦的輻射劑量限值是每年接受的附加人工輻射劑量不應超過1mSv,若5個連續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mSv,則某單一年份接受的有效輻射劑量可以提高到5mSv,不過若因醫療需要,可超過此限制,但也應盡可能減少輻射劑量。
2023年版《中國肺癌低劑量CT篩查指南》的發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指南將部分陽性結節的隨訪時間由3個月調整為6個月,旨在減少CT篩查的潛在危害,包括輻射風險以及假陽性相關的過度檢查和治療。通過延長隨訪間隔,在不影響早期診斷效果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患者免受不必要的輻射暴露。這一調整,體現了醫學界在精準診斷與患者安全之間的精心權衡。
理性走出結節恐慌
面對結節,我們不能盲目恐慌。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篩查至關重要,對于非高危人群,則不推薦每年進行CT篩查,以免過度醫療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和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專家組發布的《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4年版)》,年齡≥40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條件者,均為肺癌高風險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吸煙指數≥400年支;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合并慢阻肺病、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曾患肺結核者;曾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家族史。這一共識,為我們明確了篩查的重點人群,有助于精準防控肺癌。
對于良性肺結節,醫生通常建議定期隨訪觀察;對于性質不明的結節,則需制定詳細的評估和隨訪計劃。一般而言,直徑不超過5mm的結節只需進行年度隨訪即可,而對于較大或具有可疑特征的結節,則可能需要縮短隨訪間隔,以便更密切地監測其變化。
對于實性肺結節,若隨訪時間超過2年未見生長,通常考慮為良性。對于磨玻璃結節,隨訪時間應大于2年。短期內快速增大的結節,多不考慮腫瘤,但是若隨訪過程中出現直徑增大且倍增時間(結節體積增大1倍)符合腫瘤生長規律、病灶增大或雖穩定但伴有新出現的實性成分、病灶縮小但伴隨實性成分的出現或增加、血管生成特征符合惡性肺結節的典型模式、出現分葉、毛刺或胸膜凹陷征等形態學異常,則高度懷疑其惡性可能。
在體檢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除了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肝臟結節等也頻繁出現在體檢報告中,大多數結節是良性的,過度的焦慮和盲目干預不僅無助于健康,還會帶來不必要的醫療風險和心理負擔。
以甲狀腺結節為例,超聲檢查的普及使其檢出率高達50%~70%,但其中90%以上為良性,如甲狀腺腺瘤或結節性甲狀腺腫;乳腺結節中,纖維腺瘤和乳腺囊腫等良性病變占絕大多數;肝臟結節中,肝囊腫和肝血管瘤也多為良性,且生長緩慢,通常無須干預。
公眾對結節恐慌的根源在于對癌癥的恐懼,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焦慮。我們應保持理性,遵循科學的診斷和隨訪策略,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和精準的醫學評估,不僅能有效管理結節,還能走出結節恐慌。(作者侯安納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張黎明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