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農歷二月十五,天宇將“上線”今年首場月全食,屆時月亮將被染上一層神秘的深紅色,但遺憾的是,這次月全食發生時正值我國中午至傍晚,幾乎不可見,只有東北地區能在月升時看到半影食終的過程。
2018年7月2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拍攝的月全食。(馬勁 攝)
天文科普專家表示,今年的第二次月全食對于我國公眾來說更為友好,我國全境可見全過程,將發生在9月7日至8日。
2018年1月31日在沈陽盛京大劇院拍攝的月全食過程(拼版照片)。(孫建鑫 攝)
當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時,在地球的背面會拖出一個地球陰影,如果月球運行時部分或全部進入地球陰影,就會發生月食天象。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三種,其中月全食最為好看,俗稱“紅月亮”。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就全球而言,每年發生日、月食的次數最多為7次,最少只發生2次。最常見的是發生4次食,即2次日食和2次月食,2025年就屬于這種情況。兩次日食都是日偏食,一次將發生在3月29日,一次將發生在9月22日;2次月食都是月全食,一次將發生在3月14日,一次將發生在9月7日至8日。
2019年1月20日至21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月全食過程(拼版照片)。(王迎 攝)
“3月14日的這場令人驚嘆的月全食,在亞洲東部、大洋洲東部、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大西洋、歐洲、非洲西部、北冰洋、南極洲部分區域可以看到。我國公眾雖然無緣一睹‘紅月亮’的風采,但當晚可以欣賞到一輪春日里的圓月亮。”楊婧說。
2015年9月28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拍攝的月全食。(翟健嵐 攝)
今年的另外一次月全食與我國有緣嗎?“緣分不淺。月全食發生時正值我國午夜至凌晨,我國公眾觀賞這輪‘紅月亮’適逢其時。這也是今年我國境內唯一全程肉眼可見的日月食,從初虧到復圓持續3個半小時,全食階段持續1個多小時。”楊婧說。(記者周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