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孫仁斌
“你承受了太多,是時候對自己好一點了。”作為一種注重心靈、身體和情感健康的商業模式,療愈經濟通過提供各種服務或產品來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恢復心理與情緒的平衡,促進消費者身心健康。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渴望心靈的平靜與健康。從頌缽音療到冥想引導,從禪修、旅修到AI情感陪伴……多種多樣的療愈服務“總有一款適合你”,在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也締造了萬億級的消費市場。
“情緒憋久了,心里就患了癌。”這句網絡流行語,道出了一些人的生活狀態和擔憂。生活的快節奏,工作、學習的壓力,難以排解的內心焦慮與壓抑情緒,容易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不少人求一宿安眠而不可得:根據《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近六成居民存在失眠癥狀。
瞄準了人們的精神壓力與困境,許多商家推出各種療愈服務。有研究機構把療愈經濟劃分為多個板塊:水療中心、溫泉/礦物質溫泉、健康旅游、職場健康、健康房地產、體育活動、心理健康、個人護理和美容、健康飲食、營養和減肥、公共衛生、預防和個性化醫學、傳統與補充醫學。
研究數據顯示,當下,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5%。
像許多新生事物一樣,蓬勃生長的同時總會伴隨蕪雜的干擾。療愈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打著療愈幌子欺詐、誤導消費者的亂象,成為心靈療愈中的雜音。
以療愈為名,推銷高價甚至天價服務或產品的有之。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則頌缽療愈視頻展示了一家位于三亞的冥想工作室的頌缽療愈課程,標價1小時3980元。更有甚者,過度夸大頌缽療愈的功效,宣稱不同歷史年代、不同材質的缽對助眠有著不同的影響,借機銷售所謂的宋代、唐代的缽,標價數萬元,令人咋舌。
打造療愈IP,對消費者“割韭菜”的有之。
有媒體和打假博主近期曝光了部分自媒體賬號的“生意經”:通過在短視頻中打造博主“精致”“自律”的人設,展示精致、向上的生活,吸引粉絲關注,借機兜售產品。
洗腦、誤導消費者,詐騙斂財的有之。
有個身心靈社群提出理念:花錢越多,人的能量會越高,能量越高賺錢越容易。這套話術竟收獲了一大批忠誠的粉絲。被洗腦后,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出入星級酒店、豪華餐廳,打豪車出行,不停地買買買。有學員在療愈師慫恿之下,購買了價格幾十萬元的手表,背上了高負債的包袱。
以上種種亂象暴露出行業缺少有效監管、療愈產品缺乏客觀評價標準、消費者甄別能力不足等問題和短板。應當看到,作為新興產業,療愈經濟致力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發展前景與空間廣闊。讓療愈市場實現良性發展,既要培育,又要規范;既要呵護,又要引導。
應完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強化行業監管。明確療愈服務和產品的定義、范圍,設置行業準入標準,避免因門檻過低,造成服務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由專門的監管隊伍定期檢查療愈機構、服務和產品,防止商家以療愈為名違規推銷高價、天價服務或產品。
同時,建立并完善行業信用評價體系,推進行業自律。可通過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自律公約,規范療愈機構和從業者的行為;對會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從業者的素質和職業道德。監管部門可組織對療愈機構和從業者進行信用評價,將信用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供消費者在選擇療愈服務或產品時參考。
毋庸諱言,我國心理衛生觀念與服務推廣普及還存在較大差距,許多人在面對精神緊張、內心焦慮等問題時不愿意尋求心理或精神醫生幫助,這也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借療愈之名行騙的機會。對此,可通過學校教育、醫療宣傳、媒體報道、網絡科普等多種形式,向消費者普及心理健康和療愈知識,增強甄別能力。在購買療愈服務時,既要關注“療”的過程,又要重視“愈”的效果,在科學理性的消費中增強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