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田中全 熊家林
春節期間,多地農村如火如荼地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本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暖心之舉,卻在個別地方出現冷場式、廣告式、自嗨式送戲等現象,直接影響村民觀演體驗。送戲下鄉活動在長效性、觀賞性、專業性方面尚須補齊短板,將好事辦得更好。
村民在觀看戲曲表演 王彥冰 攝
送戲下鄉不再喜聞樂見
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部分戲雖然送進鄉村,舞臺熱熱鬧鬧,但觀眾稀稀落落,甚至冷眼旁觀。
冷場式送戲,演職人員甚至比觀眾多。隨著部分農村地區人口外流、逐步空心化,加上村民對文化的需求愈發多元化,部分送戲下鄉活動遭遇引流、留客困難。有業內人士介紹,當地送戲下鄉前會提前審批和謀劃,只送400人以上的行政村,可即便如此,還是偶爾遇到觀眾少、互動少的冷場局面。
某縣一位文廣新旅局干部說,一場演出2個多小時,一般上半場是歌舞表演,下半場是傳統戲劇,但不少年輕人聽不懂或壓根不感興趣,有時下半場只剩寥寥幾位老人。“支撐一場演出大約需要18名工作人員,甚至出現過臺上比臺下人多的情況。”
廣告式送戲,送戲下鄉成了推銷現場。受訪者反映,個別送戲下鄉活動商業廣告“硬植入”痕跡太重,直接影響觀眾的觀演體驗和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印象。在中部某村,送戲下鄉活動剛開始不到20分鐘,正當人們看得投入時,音樂戛然而止。演員們突然推銷起化肥和農藥,表示這場送戲下鄉活動是某農資企業贊助,觀眾如果現場購買,還可獲得大幅優惠。
自嗨式送戲,送得不是時候。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譚明明表示,送戲下鄉常常脫離現實,要么在農忙時節開展,要么未充分考慮村民文化喜好,盲目送。尤其農忙時節,村民根本沒時間看。
送戲下鄉遇冷的三重原因
作為豐富鄉村文化生活“重頭戲”的送戲下鄉,卻陷入尷尬境地,是何緣故讓這項惠民舉措“失寵”?
資金“入不敷出”,演出“簡陋粗糙”。記者調查了解到,部分地區送戲下鄉所需經費源自上級部門撥付的專項資金,基層缺乏配套資金,而送戲下鄉的財政補貼要用于支付文藝團的食宿費、道具費等,演出經費緊張,經常入不敷出,影響演出質量。
隊伍“業余拼湊”,節目“水土不服”。記者走訪發現,部分文藝團并非由專業人員組成,演出水平不高。而有的團體前期未深入調研當地群眾喜好和文化特色,節目編排只是簡單套用模板,沒有融入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故事,村民難以產生共鳴。
態度“敷衍了事”,考核“重數輕質”。一些干部和文藝團體將送戲下鄉僅當作一項領導交辦的任務來完成,尤其每逢年底活動較多,為了完成任務,一些文藝團就各地走走過場。有文藝團演員說:“不管有沒有人看,演了就行。”譚明明認為,送戲下鄉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推廣工作,上級部門對每年送戲下鄉的數量有明確要求,對質量卻并未過多要求。
把群眾愛看的戲送下去
專家表示,應結合各地實際細化資金預算分配,做到精準投放,同時廣開社會籌資渠道,搭建規范捐贈平臺,吸引各方力量參與,讓資金真正為優質演出服務,確保送戲下鄉的公益底色與文化價值。
相關文藝團則要做好前期調研,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節目,讓送戲下鄉成為契合農民期待、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大餐。
有關從業者認為,要明確演出團隊準入門檻,并構建科學考核體系,從觀眾反饋、節目創新、演員表現等多維度評估演出質量,將考核結果與合作機會掛鉤,獎優罰劣,督促演出團隊提升水平,確保送戲下鄉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