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韓朝陽
隨著2025年春節賀歲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創造新的票房“神話”,一場“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哪吒“故里”爭奪戰在多地拉開帷幕。
有的地方打出“中國哪吒文化之鄉”的牌子,有的地方以“哪吒祖庭”自居,還有的地方深入分析了“陳塘關”的地貌特征和名稱變遷與當地的相關性……總之,各地都希望通過傳說故事和地理符號的梳理認證,將這一神話形象與地方文化深度綁定,乘勢而上打造一場“文旅盛宴”。
各地之所以熱衷于爭搶哪吒“故里”,看重的自然是熱門IP背后的巨大流量。近年來,類似的“名人之爭”“故里哄搶”屢見不鮮,無論是歷史名人李白、杜甫、諸葛亮,還是小說故事里的名角色牛郎、武松、梁山伯,在“熱門文化IP可以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誘惑下,一幕幕名人爭奪戰“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是,當一些地方慌忙用鋼筋水泥澆筑“名人故里”、用真金白銀塑造“名人造像”后,翹首以盼的IP流量、文旅經濟卻并未如期而至,人為制造出的所謂“名人打卡地”甚至陷入無人問津、虧損倒閉的尷尬境地。
我們不禁要問,類似哪吒“故里”之爭的“IP大戰”到底該爭什么?實際上,《哪吒》系列電影的爆火本身就給出了答案。真正需要去“爭”、去下功夫的,是不斷通過精益求精的技術手段和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形式,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有數據顯示,電影《哪吒2》的制作團隊達4000多人,制作成本投入超5億元;全片2400多個鏡頭中,特效鏡頭達1900余個,占比近80%,有的特效鏡頭打磨時間長達3年。除了這些技術數據,《哪吒1》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哪吒2》中“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的激情,都在守正創新中使古老的神話傳說“脫胎換骨”,躍升為激蕩人心的時代力量。
在“哪吒”現象中找到文旅發展的新出路,絕不是簡單地“蹭熱度”“爭名分”,而是需要真正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的時代需求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故事與價值。哪吒之所以穿越千年還依然能綻放光彩,不在于他誕生的具體坐標,而在于那份不斷迭代的精神力量,與其糾結哪吒“戶籍”,不如多去發掘文化內核。
“哪吒”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小部分,下一個現象級的“神話”會出自何處?探尋寶藏的鑰匙或許就在更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領悟里。
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