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褚孝鵬
成都雪村用棉花鋪造"雪景",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當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春節8天接待游客超61萬人次時,2000公里外的成都雪村正經歷著"棉花雪"引發的信任危機。必須承認的是,景區這一行為本質上屬于誤導性營銷,"圖文不符"的操作直接觸發了游客的"被欺騙感",反映出景區的投機心態。
此次事件不應簡單視為個別景區的失誤,更是一些文旅從業者在流量焦慮中逐漸異化的縮影。在短視頻時代,文旅行業似乎陷入某種"造景競賽"的怪圈,其背后無疑是某些從業者對"流量密碼"的狂熱追逐。在短視頻驅動的新旅游經濟中,如何平衡流量追逐與體驗深耕,協調視覺奇觀與在地性真實,將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
成都邛崍南寶山旅游區工作人員的那句"在等雪來",恰似當代文旅行業的隱喻——太多景區都在"等雪來",等待一場人造的“流量暴雪”,卻忘了文旅行業最珍貴的永遠是自然饋贈與文化積淀。這種本末倒置的運營思維,終將讓游客用腳投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面對網友"圖片僅供參考"的調侃,南寶山景區沒有回避爭議,而是選擇閉園整改、公開致歉,這份直面問題的態度,恰是破解當下文旅困局的關鍵起點。
批評容易建設難,"棉花雪"的滑稽之舉,也映射出非傳統冰雪城市發展冰雪旅游的現實困境——如何在缺乏先天優勢時打造差異化體驗?
冰雪旅游始于冰雪,卻不止于冰雪。文旅產業的春天,終究要靠真實與誠意來孕育。應對"無雪之冬",既要善用技術手段填補自然缺位,更需在服務品質、文化內涵等"軟基建"上持續投入。畢竟,游客心中的"雪景"從不是簡單的視覺符號,而是沉浸其中的情感共鳴。游客抵制的從來不是人造景觀,而是缺乏技術含量與文化支撐的敷衍式造景。棉花與真雪之間,隔著的不僅是物質形態的差異,更是專業精神與商業誠意的鴻溝。
冰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也要在敬畏自然與創新求變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反向旅游”崛起的今天,年輕人奔赴山野追求的是“未被修飾的真實”。文旅從業者應該認識到,引導消費者發現“不完美的真實”,或許比制造虛幻的完美更有生命力。
文旅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現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正悄然轉變,他們更加傾向于為能夠帶來情感滿足和心理愉悅的體驗買單。哈爾濱展現出的獨特“東北人情味兒”讓其一舉成為熱度高居不下的“頂流”旅游地。
比起轉瞬即逝的雪景,那些扎根在地文化、充滿人性溫度的體驗,才是抵御氣候無常的永恒"保溫層"。畢竟,當濾鏡破碎時,唯有真誠才是旅游業永不消融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