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秦黛新
在萬眾期待中,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簡稱《哪吒2》)總票房(含預售)突破百億大關,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名。這一百億票房“神話”,創造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行業標桿,更為中國電影樹立了又一里程碑。
2月13日起,《哪吒2》在海外陸續上映。借助百億票房的影響力,站在世界電影舞臺中央的《哪吒2》,如何在全球觀眾面前講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國故事,令人期待。
近期在各個領域,“中國制造”屢出爆款,一再引發全球熱議。那么,《哪吒2》能否像DeepSeek、《黑神話:悟空》一樣成為全球觀眾追捧的世界級產品?畢竟,走過100多年發展史的中國電影,承載著中華文化積淀和國人的民族情感,與新興的AI、游戲等產業相比,更有理由輸出優質產品。《哪吒2》的出海之路,或許不會平坦,但小哪吒還在成長,我們可對未來寄予更多希望:
要以“中國故事”書寫“世界表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近年來,我國諸多行業都在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中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在文化自信中探索出了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但如何將中國故事講得讓世界觀眾也能感同身受,依然是一大挑戰。在保留文化內核的同時,找到更具廣泛性的敘事角度和情感共鳴點,降低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門檻,為“中國故事”賦予“世界表達”,是中國電影提高全球影響力的“金鑰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內容創作、文化輸出的源頭活水。
要將“技術追趕”變為“技術引領”。電影《哪吒2》的視覺盛宴,是中國電影制作技術飛速發展的縮影。從《流浪地球》系列到《哪吒》系列,中國電影正以“光速”縮短與好萊塢的技術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可謂創造了奇跡。然而,僅有“技術追趕”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在世界上實現“技術引領”,中國電影依然面臨著諸多困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AI應用將帶給世界電影產業徹底的變革,從創意構想到后期制作,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都將被重新定義。能否利用新的技術變革拓展創意的邊界,延伸中國電影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也成為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緊迫課題。
要打破“他者視角”,重構中國敘事。此前較長時間,國際電影市場都被西方敘事籠罩,對于電影的評價標準也處于西方的“他者視角”。一些中國電影為了能走向世界,刻意迎合西方審美,反而失去了自身的優勢。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強,中國電影開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厚植文化根基,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表達之路,《哪吒2》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電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需要進一步反思并打破“他者視角”帶來的局限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表達體系,讓中國電影真正成為世界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
“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哪吒2》的成功為中國文化出海闖出了新路,讓中國電影踏上了與世界一爭高下的新臺階。沿著“哪吒”踏出的這條路,中國電影定將創造更多“神話”,以獨特的中國文化敘事,真正成為“世界級”,定義“世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