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孫仁斌
伴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種奇特現象悄然興起并愈演愈烈:從熱衷于在 Steam等平臺大量購買游戲卻鮮少玩的“游戲倉鼠”,到在各個數字領域瘋狂囤積信息的“囤積狂魔”……與現實生活中瘋狂“囤貨”不同,數字囤積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卻在改變著人們與數字資源的關系,并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數字“垃圾場”
打開視頻網站或手機App,許多人的收藏夾里塞滿了所謂“有趣內容”,從科普視頻到娛樂綜藝,從“深度好文”到精美圖片,可謂包羅萬象。然而,一些受訪者表示,這些在初見時被視若珍寶收藏的數字信息,在收藏之后就沒有了“然后”——真正被點開觀看、閱讀的寥寥無幾。
電腦硬盤、手機內存更是重災區,大量陳舊的文檔、重復的圖片、過時的軟件安裝包,占據著寶貴的存儲空間,即便電腦、手機頻頻發出內存不足的警告,主人依舊“舍不得”按下刪除鍵。游戲領域同樣如此。據統計,僅10%公開Steam個人頁詳情的玩家,手中就積壓著價值超過19億美元從未玩過的游戲。此外,短信、郵件、照片、視頻等各類數字信息,也在人們的電子設備中越積越多,形成一個個數字“垃圾場”。
數字囤積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造成心理壓力,引發焦慮情緒。面對海量的數字文件,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信息過載”的壓力感。由于囤積的內容過于龐雜,難以有效管理和利用,在需要查找特定信息時會感到困難重重,進而引發焦慮情緒;擔心錯過重要的信息或社交動態,可能會產生一種“錯失恐懼癥”,從而進一步影響到社交行為。
——給網絡帶寬和服務器存儲帶來壓力,造成數字資源浪費。例如,一些用戶在云存儲服務中囤積了海量的數據,使得服務器需要不斷擴充容量來滿足需求。這會導致資源分配不合理,影響其他用戶對資源的正常使用。在一些網絡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的地區,如偏遠山區等,大量的數據囤積和傳輸需求可能會使當地的網絡服務質量下降,加劇數字鴻溝。
——使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被“塵封”,無法發揮應有的傳播和共享價值。一方面,數字囤積可能導致信息傳播的混亂,使得有價值的信息被淹沒在大量的無用信息之中,影響社會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共享;另一方面,獲取信息時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可能會引發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有可能加劇信息安全風險。無論是個人還是存儲服務提供商,管理海量的數據都面臨著更高的安全挑戰。當存儲大量個人信息(如身份證照片、銀行卡信息等)時,一旦存儲系統被黑客攻擊,這些敏感信息就可能被泄露。此外,數據的長期囤積也增加了數據丟失的風險。一旦存儲設備出現故障或者存儲服務提供商出現經營問題,大量囤積的數據可能無法恢復,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數字囤積的三種誘因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信息的碎片化傳播影響到很多人的信息接收和處理習慣。數字囤積的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和個人邏輯。
心理層面的“占有欲”作祟。收藏大量游戲,仿佛擁有了一個隨時可供娛樂的 “寶藏庫”;看到一篇標題漂亮、“不明覺厲”的文章先“點贊收藏”,即便當下無暇顧及,也能在心理上獲得慰藉。囤積各類信息,如同在知識的海洋中打造一座屬于自己的“知識堡壘”。在海量信息的數字時代,知識和資訊瞬息萬變,唯恐被時代甩在后面的人們,有著對未來的焦慮與不安心理,試圖通過占有盡可能多的數字資源來緩解焦慮。
社會文化中的“消費主義”影響。消費主義文化在數字時代愈發盛行,它鼓勵人們不斷購買、占有更多的物品,包括數字產品。在游戲領域,新游戲不斷推出,精美的宣傳海報、精彩的預告片刺激著玩家的購買欲望。玩家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盲目跟風購買,認為擁有更多游戲是一種時尚、一種身份的象征。在信息獲取方面,社交媒體上的“知識分享”“好物推薦”也讓人陷入一種“不囤就錯過”的心理陷阱。
數字技術的“便利性”與“誤導性”。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的獲取和存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數字存儲空間看似無窮無盡,給人一種可以無限制囤積的錯覺。云存儲的出現更是讓人覺得,只要將文件上傳到云端,就永遠不會丟失,由此進一步助長了囤積行為。一些軟件和平臺為了增加用戶黏性,默認設置大量的信息存儲選項,且刪除操作繁瑣,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和鼓勵了數字囤積。
數字生活也需要“斷舍離”
數字信息日益全方位覆蓋我們的生活,數字囤積如同無形的包袱,影響到個人和社會的諸多方面。改變數字囤積,需要個人、網絡平臺和社會形成合力,在數字“斷舍離”中提高數字資源利用效率。
養成科學理性的數字消費觀念。在面對各類數字資源時,不盲目跟風購買或收藏。定期對自己的電子設備進行清理,如超過一定時間未使用的文件、游戲等,果斷刪除。采用科學的文件管理方法,對重要信息進行分類整理。
數字平臺與企業應強化責任擔當,優化數字產品設計,倡導消費者合理使用。視頻網站、游戲平臺等數字內容提供商,應優化產品設計,引導用戶理性購買、使用數字資源。比如,在游戲平臺上,可以為玩家提供游戲試玩功能,讓玩家在購買前充分了解游戲內容,避免盲目購買。云存儲服務提供商應提供更加清晰的存儲空間使用情況報告,幫助用戶了解自己的存儲狀況,并鼓勵用戶清理無用文件。
提高媒介素養,加強對數字資源合理利用的宣傳與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如公益廣告、專題報道等,向公眾普及數字囤積的危害,倡導綠色、健康的數字生活方式。主管部門應從規范數字資源的生產、傳播和科學利用角度出發來制定政策,共同構建一個高效、綠色的數字生態環境。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