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農冠斌 覃星星
最近,廣西一名縣委書記要求干部最少要掌握兩個人工智能(AI)工具的消息,激起層層漣漪。事實上,開年以來很多地方都在提倡干部要學會引入AI工具輔助決策。基層重視并擁抱AI,這不僅是對新技術的積極響應,更是一次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AI技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走上了基層治理的舞臺。
嘗試新技術是基層治理的現實需要。基層工作繁雜瑣碎,加之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基層干部如果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學習新技術,有助于精準識別群眾需求,提前發現潛在問題并及時化解難題。基層在AI領域的探索,雖然未來發展尚存不確定性,但也蘊含著無限可能,這種敢于邁出第一步的精神值得肯定。
轉變思維比升級技術更為關鍵。基層干部若只是把AI當作“電子秘書”般簡單使喚,就如同牛鼎烹雞,大材小用。要像接受“直播帶貨”改變農產品銷售模式那樣,深刻理解AI正在重塑基層治理的邏輯與方式。比如,在處理社區問題時,可以通過AI分析社情民意數據,提前發現潛在矛盾,把治理從“事后補救” 變為“事前預防”。又如,在防汛抗洪中,可以通過AI分析實時水位、降水量和地理信息,預測洪水蔓延的路線和受災范圍,輔助應急資源的調配,提高資源利用率。此外,在公共設施的維護中,AI還可以根據設施的使用情況預測故障風險,提前安排維護,避免因設施故障導致的服務中斷。可以說,AI的引入能幫助基層把一些原來只能“被動應對”的工作,變成“主動作為”。
基層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看到,AI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藥”,基層干部還需提升駕馭AI的能力。記者在西部某地采訪了解到,極個別干部過度依賴AI撰寫材料,滿篇充斥著“賦能”“迭代”等時髦詞匯,實際內容卻空洞乏味,甚至遠離基層實際,被批評為“新型八股文”。這無疑提醒我們,若一味依賴AI,忽視自身的學習提高和實踐總結,那么再強大的AI也難以發揮出應有作用。
當下,新技術不斷涌現,廣大基層干部需要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字素養,將新技術與群眾需求相結合,確保技術應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AI技術的監管和規范,防止技術濫用和數據泄露,從而確保基層治理在創新實踐中保持正確的方向和溫度。
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