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吳燕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剛需。文化需求多元,文化供給多樣,“文化+”與“+文化”形成的跨界融合亮點頻現,不斷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使文化產品、服務和業態日益創新,新潮涌動。
跨界融合新趨勢
春節假期,重慶大足石刻景區游人如織。“影片畫面很逼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還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到了石刻造像。”走出大足石刻數字影院,不少游客直呼震撼過癮,他們剛剛觀看了采用實景拍攝與CG動畫相結合技術制作的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以全新視角欣賞大足石刻的藝術價值。
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讓大足石刻“活”起來,吸引了更多游客。在2024年國慶假期,大足石刻景區接待游客人數創下新高,達到10.0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2%。這正是“文化+”與“+文化”掀起文化消費新浪潮的生動寫照。
在“文化+旅游”方面,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將唐朝文化與現代旅游完美結合,讓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長安城。在“文化+科技”領域,故宮博物院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可以“云游故宮”,身臨其境地參觀故宮的各個角落。
文化賦能形成新的消費內容、方式和場景,釋放出強大內需潛力,牽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2024年8月,旗艦級3A游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在海內外引發巨大反響和熱烈討論。短短4天,銷量便突破千萬大關,兩周內全球銷量飆升至1800萬份。
該游戲不僅以其精美的畫面和引人入勝的中國神話故事贏得全球游戲玩家的青睞,而且游戲場景中融入多處中國歷史遺跡,游戲玩家紛紛實地“朝圣”,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客流;不少外國玩家也在接觸這款游戲后,自發了解與之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
類似的文化消費新浪潮正在多個領域上演,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比上年增加8046億元,增長6.0%。
“2024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平穩較快增長,文化服務業引領作用突出,文化領域各行業實現全面增長,文化新動能持續發力,文化企業實現利潤較快增長。”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張鵬說。
呈現三大特征
——“新中式”流行豐富文化消費內涵。點開電商服裝銷售榜單,“新春戰袍”馬面裙熱度不減。如今,包括馬面裙在內的新中式服飾不但在景區頻頻亮相,還逐漸成為日常穿搭。帶有中國元素、傳統特色的國貨潮品越來越得到市場認可。
“國潮”“新中式”相關產品風靡,但套路化的產品也容易讓消費者審美疲勞,當下越來越多產品走向更精細化的運作,茶飲品牌從《茶經》古籍中尋找靈感,具有宋代淡雅自然美學特征的家裝產品火了,國貨品牌不只把非遺圖飾印在包裝上,更投入資源支持非遺技藝傳承……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表示,近年來文化市場迎來新的消費審美觀,從運用淺層文化符號走向挖掘深層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表現出一種革故鼎新、不斷轉化和創造的內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因為蘊含著這種創新性而產生出無窮的創造力。”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楊艷秋說。以“新中式”為代表的消費潮流,表明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夠更多樣、更迅捷、更廣泛地走進大眾生活。
——科技賦能文化消費出新出彩。在2024年5月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場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盛宴上演。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讓“云看展”、線上演播、數字文創、沉浸式體驗等文化新業態加快發展,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能。
在阿里巴巴通義大模型展位,一段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彩色影像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經過大量數據訓練,AI精細地分析每一幀黑白影像,解讀復雜細節,做到準確上色。而且,AI模型還能理解色彩、光線和上下文,讓上色更精準。”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資深總監王靜介紹,AI技術正在讓歷史活化。
多名專家指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讓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生動、有趣,互動性更強,為文化消費帶來全新的體驗。“文化+科技”,將推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
觀眾在一幅藝術家重繪的敦煌壁畫作品前駐足欣賞 孫凡越 攝
——青年群體成為文化消費關鍵增長動力。從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收藏的,青年群體充實精神世界的新需求,培育了文化消費新動力,文化消費的意愿、能力、比重持續提高。
近期,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相較于2023年的12.9億人次再創新高。“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青年是觀眾主力軍。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3年和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均超過60%。
從逛博物館到買文創產品,文化消費新浪潮中青年群體成為關鍵力量。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季永表示:“博物館內除了展廳,最熱鬧的要數文創空間,從文具、書本、飾品,到文創盲盒,這些閃爍著歷史文物光彩的文創產品,總能激發年輕人的購買欲。每次舉辦非遺集市,也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青年觀眾前來打卡。”
多方驅動,潛力無窮
文化消費新浪潮何以活力迸發、潛力無窮?多名受訪專家認為,文化自信是根源,需求牽引是動因,政策支持是保障。
文化自信是“文化+”與“+文化”發展的深厚土壤。專家認為,獨特的中華文化是喚起廣大人民群眾情感認同的天然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展現出的連綿不斷、歷久彌新的文化特質,顯著提升了個體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
安徽省文旅創新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樂說:“傳統文化消費持續升溫背后,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追求和審美觀變化,所折射的不僅是一種消費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年輕人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已兼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偏好和理性認同。”
專家分析認為,“90后”和“00后”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見證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充分享受了物質增長、教育水平提升、城鎮化帶來的時代紅利,因此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發展信心也會更強。
需求牽引是文化消費新浪潮發展的直接動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由2013年的577元增加到2023年的823元。中國旅游研究院與上海創圖公共文化和休閑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亦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在旅游中進行文化消費,包括:文化場館參觀、打卡文藝小資目的地、看劇觀展、民俗體驗等。
“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和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相應地會有量的擴大與質的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也會產生新的期盼。”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小毛表示。
政策支持為文化消費新浪潮提供了堅實保障。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繁榮。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豐富消費惠民舉措,舉辦系列文旅促消費活動;擴大特色優質產品供給,開發時尚國潮產品;豐富傳統消費場所文旅業態,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政策支持和引導不僅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福利和驚喜。以重慶為例,近年來重慶市政府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消費活動、提供文化消費補貼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參與文化消費。
“文化的力量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文化不僅能引領風尚,化為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而且能推動發展,造福于民。”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李廣春表示,通過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服務,文化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