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梁姊
“25歲那年,我決定把自己重新養一遍”“單身的30歲,就是富有時的20歲”……近年來,年輕人群體中興起了“重新養自己”的熱潮:有人受困于兒時的家境窘迫,長大后去超市把零食堆滿了購物車;有人拾起了因學業壓力,不得不放棄甚至不敢開始的興趣愛好;有人則嘗試拋棄多年來養成的“老好人”“好孩子”心態,走出拒絕規訓的第一步……當年輕人開始“重新養自己”,他們想要得到的究竟是什么?他們期待與怎樣的自己重遇并和解?
與自己年少時的“執念”重逢
相比于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愛意養花、養魚、養寵物,這一屆年輕人似乎終于醒悟,開始將更多的愛投入到自己的身上。一些受困于兒時現實壓力的年輕人們,在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大人后,開始充當自己的父母,在不受規訓、不被限制的當下,重新養育起自己心里那個“窘迫”“孤獨”的小孩。
有的人選擇圓兒時的夢想。把零食堆滿超市手推車是什么體驗?桐桐告訴半月談記者,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她花了整整28年。她出生于一座西北小城,兒時家境艱難,只有在采購年貨時,她才能得到一袋蝦條。她說,每年最窘迫的時候就是班里的新年聯歡會,她兩手空空看著同學們互相交換零食,恨不得自己“被所有人遺忘”。所以,當她畢業考取了公務員之后,她拿著第一個月的薪水走進超市,在零食貨架上“掃貨”時,感到一種喜悅夾雜著悲傷的復雜情緒。“原來一度讓我這么難堪的事情,其實只需要花二三百元錢。”
有的人選擇找尋自己的熱愛。夜校成為年輕人夜生活的新場所。當提及為何上夜校時,不少年輕人給出的答案是“為了彌補兒時的遺憾”。在被書山卷海圍堵的青春歲月中,發展一門愛好,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名在夜校學習古箏的年輕女生說,她終于在夜校中與自己年少時的“執念”重逢。在雙手接觸古箏的那一瞬間,她感慨:“世界這本書,我又讀了一頁。”
有的人則是開始原諒不聽話、不完美的自己。“打壓式教育”“掃興式父母”“來自最親近的人的PUA”……社交平臺上興起的“家庭教育”熱詞,折射出的是許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真實疼痛。在少年時期,因教育方式的錯誤引導,自卑怯弱、習慣應承、不懂拒絕等“被規訓感”,成為很多年輕人想要努力改變的不良心態,更有人將“學會說不”當成“重新養自己”的第一課。
擁有了指揮自己人生的權利
有人說,“重新養自己”傳達出的是年輕人“沒被養好的匱乏感和一種想要活出另一種人生的強烈渴望”。也有人說,賺錢以后,養的第一個“孩子”就是自己。
相比一些同齡人在發獎金或是得到一筆不菲收入后購買奢侈品、電子產品,桐桐更喜歡買些小飾品和小玩偶取悅自己。“我想要彌補我心中那個小小的我的遺憾。”她說,從小因家境產生的不配得感和過于理性謹慎的消費觀念雖依然在影響她,但能夠毫無負擔地購買那些“于生活無用,于快樂有用”的“可愛小垃圾”,是她嘗試著更愛自己的第一步。
“重新養自己”,意味著那個曾經無法獨立行走的自己終于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擁有了指揮自己人生的權利。這也意味著,年輕人主體性逐漸覺醒,開始自己對自己負責。他們更期待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而活,看一看原生家庭以外的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想象。
新加坡心理學專家陳永康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對自我進行二次養育,用你一直希望被愛的方式愛自己。我們和父母的關系經常一成不變,卻總希望有一天他們會改變,以不同方式來愛我們。與其等待他們給予我們需要的肯定和確認,倒不如自己行動,來滿足我們內心深處“孩子般”的需求。
“我”該成為怎樣的我?
有人質疑,在二三十歲“重新養自己”是否太晚;在即將進入婚戀生子等下一人生階段時重新成長一次,是否存在不負責任之嫌?這些討論或許都存在合理之處,但人生漫漫,度過快樂、能夠自洽的一生,始終是生而為人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
“重新養自己”,長久來看或許是一些在成長過程中存在情感、物質匱乏的年輕人尋找內心豐盈與平靜的可靠路徑。但在這個過程中,“我”該成為怎樣的我,或許依舊需要從實際出發,適應當下,量力而行。比如,在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時,不被商家各類營銷話術洗腦;在激勵自己、追求進步時,不讓自己陷入焦慮、內卷的怪圈。
愛人如養花,愛自己亦然。從松土、播種、澆水到抽出枝條、美麗綻放,每個環節都需要腳踏實地付出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和愛護。當下,社交平臺上催生出許多“自我成長”“重新養自己”“自己愛自己”的教程和記錄,千篇一律的內容開不出姹紫嫣紅的百花,反倒有可能是收割“韭菜”的鐮刀。所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長長久久地投資自己,邂逅更美好的自己,才符合成長的題中之義。
此時,家長也不必對“重新養自己”的孩子們感到心寒。與其將他們“重新養自己”視為對父母的挑戰和不滿,不如將這一現象看作是他們想要更好地融入社會、進入真實生活的一次有益嘗試,理解并接納他們成為一個樂觀、向上、不內耗的自己。
編輯: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