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田金文 孫清清
從線上直播間到線下門店,看似光彩奪目的珠寶行業,正遭受著鑒定證書造假之害。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珠寶首飾檢驗檢測市場上,假珠寶、假網站、假檢驗人員、假檢驗檢測機構等各種“假”擾亂市場秩序,正規檢驗檢測機構遭受沖擊,消費者維權難。
撿漏騙局
“這塊料子非常透,出貨很漂亮。”聽著直播間主播介紹自家翡翠的產地及所有相關證書后,從來不玩翡翠的王霞(化名)便嘗試私信主播購買。
“不論問什么問題,主播都會詳細解答,把我要看的地方展示在鏡頭前,騙取了我的信任。”王霞告訴半月談記者,隨貨品一并寄來的“鑒定證書”顯示該商品為天然翡翠,但送往正規珠寶檢測機構復檢后,顯示該商品為翡翠(處理),行業內俗稱“B貨”。“3000多元的翡翠,實則300元都不值,被坑慘了。”
半月談記者發現,在一些銷售珠寶的直播間里,充斥著所謂“福利”“撿漏”“交朋友結緣”等售價十幾元至幾十元的和田玉、翡翠、瑪瑙等珠寶,這些珠寶均附帶“鑒定證書”。當部分消費者將“撿漏”買到的“珠寶”送到正規機構復檢后,卻發現是不值錢的仿冒品。
正規檢測機構也是假證受害者。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是全國重要的玉制品銷售、集散中心,從事玉雕產業的人員超30萬。一家玉石質量檢測中心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們公司每天至少檢測上千件珠寶,但在消費者上門復檢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套證”甚至假冒其公司鑒定證書的問題。
“鎮平縣玉石市場上六成以上是和田玉,不過因品質不同,一個和田玉手鐲的價格從一兩百元到上萬元不等。”該負責人說,一些人為了暴利,進行以次充好式“鑒定”,一些線上平臺的經營者更有意引導消費者線下交易,以逃避監管。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國家珠寶首飾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重慶)副主任王璇告訴半月談記者,近期消費者來檢測中心復檢的珠寶多為從網絡直播間等線上渠道購買,存在少部分商家附帶的“鑒定證書”上圖案、驗證碼、網址等全套都是假的情況。“消費者購買的部分珠寶玉石品質與直播間或網頁中宣傳的不符,有些商品雖非假貨,但品質欠佳,實際價值遠低于其所宣傳的價值。”
售賣鑒定證書的網店
制假產業鏈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在直播間等線上渠道購買珠寶時,一些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有的是假冒正規檢驗機構非法印制,有的則直接偽造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檢驗機構非法印制,更有一些商家稱“想要什么鑒定結果就有什么結果”。
在某購物平臺上,輸入“珠寶鑒定證書”詞條,頁面涌現出眾多每件價格低至幾元的珠寶鑒定證書,上邊不僅蓋有檢驗鑒定專用章,還寫有“國家實驗室認可”“國家計量認證”等字眼。
半月談記者隨機與一家名為“珠寶鑒定中心”的店鋪聯系,稱想為一批鋯石買1000張培育鉆石的鑒定證書。店主答應并發來幾張落款為“中金國檢金銀珠寶檢驗檢測中心”的鑒定證書樣品,只需提供“白底圖、重量、材質名稱”等信息即可。經討價還價,店主最終同意以每張4元成交。
“你只需要發送實物照片,產品重量自己估算,你要什么鑒定結果,證書就寫什么結果。”一名售賣假鑒定證書的網店客服說。
半月談記者走訪還發現,一些珠寶市場的線下商鋪表示可為購買的商品提供鑒定證書,價格為每張20元到100元不等。“現在珠寶市場門檻低,檢測機構多,一些機構甚至根本不檢測,直接給你印證書。”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各種“假”亟須整治
“自己鑒定要花好幾百元,實在是太費精力了,只能吃啞巴虧。”一位消費者表示,網購商品后,如果不去權威檢測機構復檢,很多直播間都拒絕退貨,而復檢費用只能由消費者自己承擔。
針對假珠寶和偽造鑒定證書影響消費者合法權益和珠寶市場健康發展的問題,相關珠寶行業受訪人士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珠寶業受訪人士建議,進一步完善針對珠寶鑒定證書造假行為進行處罰的法律法規,明確法律責任和處罰標準,依法嚴懲制造和銷售偽造證書的行為。
二是推動行業標準化進程,完善珠寶檢測標準體系,提升檢測技術水平。王璇等業內人士介紹,每個品種的珠寶都有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如密度、折射率、紅外光譜等,檢驗師通過檢測儀器得出的檢測數據,經綜合分析后得出鑒定結論,結合數字加密技術可生成唯一的防偽標識;消費者可通過專門的應用程序,如全國珠寶玉石首飾鑒定報告查詢平臺,掃描珠寶鑒定證書上的二維碼或NFC標簽,獲取詳細的檢測信息,確保所購產品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就市場出現的新品類、新的合成及處理方法,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加快研究科學檢測方法,并針對不同檢測需求,推動制定統一檢測標準和技術規范,提高行業整體水平。
三是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上海實驗室顧問劉厚祥認為,我國珠寶檢測行業整體上是一個管理有序的市場,有一套較完備的國家標準體系,但目前線下旅游景點、線上直播間和電商平臺等,成為制假售假泛濫的重災區,亟須整治。他建議,線上平臺加強對入駐商家的審核,確保其具備合法經營資格和專業鑒定能力,并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和售后服務體系,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