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出門尋景的人多了起來。從北疆到南國,人們見識不同的畫卷,收獲不同的體驗:到新疆阿勒泰在皚皚白雪上“暢滑”;去遼寧盤錦賞紅海灘濕地風光;赴廣西桂林感受獨特地質條件帶來的新玩法……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推進,全國各地生態持續向好,帶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人們暢游中國,看秀美大地,共享美麗中國建設成果。
游客在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體驗滑翔傘。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冰雪文旅熱力足
記者 蔣云龍
3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山頭上還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從機場到賓館,從滑雪場到商場,處處游人如織。隨處可見的雪服、雪板、雪鞋,昭示著這些游客為何而來。
阿勒泰的冰雪火了。
“去年雪季,阿勒泰市接待游客488.83萬人次,同比增長36.54%。今年雪季以來,接待游客數持續走高,總體接待量預計比上個雪季增長20%。”阿勒泰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黎蕓介紹。
這兩天,高巍也帶著自己的隊員來到了阿勒泰。作為新疆體育局冬季運動訓練中心越野滑雪隊領隊,他眼中的阿勒泰冰雪運動呈現出了“質的飛躍”。
“滑雪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冬季旅游的首選,也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冬季運動的首選。”高巍說,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其獨特的魅力所吸引,滑雪人數快速增長,也促進了滑雪產業的全面發展。
年輕,是“雪友”的一大特點。以阿勒泰市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為例,這里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雪友”,其中,39歲以下的占到近90%。他們通過社交媒體、體育賽事等渠道了解到滑雪運動的樂趣與挑戰,又通過社交媒體分享滑雪體驗,讓更多人加入“雪友”的隊伍。
火熱,是近年來冰雪賽事的一大特點。“以我們越野滑雪為例,以前只有新疆、東北三省等有冰雪傳統的省份組織隊伍參加比賽,全國也就六七家。現在一次比賽,全國有20多個省份組隊參加。”高巍說。
不管是業余領域還是專業領域,冰雪運動的熱潮都在迅速擴散。
阿勒泰市也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積極開展“冰雪運動進校園”“夏騎馬、冬滑雪”等特色冰雪活動。
目前,阿勒泰市已創建6所自治區級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每天參與滑雪課的學生達300人,全年參與滑雪課程的學生達1.5萬人次。冰雪運動在中小學生中進一步普及與發展,為培養冰雪運動后備人才奠定基礎,也為滑雪運動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活力。
“我們來阿勒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選才。”高巍說,得益于冰雪運動的火熱和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推廣,一大批條件優秀的小運動員脫穎而出。
“這次來,我們發現了不少好苗子,下一步就要開展集訓。”高巍說。
那么,為什么是阿勒泰呢?
“首先是先天條件好。”高巍認為,阿勒泰的雪期足夠長,每年降雪期達170—180天,初雪時間在10月中下旬,終雪時間為次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上旬。
同時,阿勒泰的雪量大、雪質優,擁有天然的“粉雪”資源。在阿勒泰滑雪資源核心區范圍內,大部分山體坡度在15%—60%之間,適宜滑雪場的建設。
“溫度宜人,也是阿勒泰的一大特色。”黎蕓介紹,阿爾泰山山區普遍存在冬季逆溫層,阿勒泰市當年10月至次年4月平均氣溫零下7攝氏度。冬季以微風、無風為主,滑雪舒適性非常高。
天幫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
旅游設施逐步完善。阿勒泰市建成了國家5S級滑雪場——將軍山滑雪場。根據不同級別游客需求,建設了BK滑雪公園、心流全線公園、巾幗公園、子悠公園、業余U型池等豐富的地形,72條雪道分別適配不同需要、不同水平層次的游客。
同時,周邊交通設施加快建設。阿勒泰—烏魯木齊沙漠高速公路、布爾津—喀納斯高等級公路、阿富準鐵路、阿禾公路、鐵賈公路等旅游要道全線貫通,織密了“快進慢游”的立體交通體系。
據介紹,環阿爾泰山國際冰雪超級大區核心區和世界級冰雪旅游度假區計劃到2035年建成,將初步具備承辦冬奧會的場館設施條件。屆時,整個阿勒泰地區可接待滑雪游客1000萬人次,直接就業人口達到6萬余人,間接帶動就業人口40余萬人。
阿勒泰人干勁滿滿,“歇業避雪”變為“依雪興業”,“貓冬”變為“忙冬”;千年雪鄉面貌也為之一新,深藏阿勒泰高山密林之中的“冰資源”迸發出熱騰騰的生機與活力,一片片“冰天雪地”不斷化作一座座“金山銀山”。
甲宅村桃花巖景區內,盛放的梨花吸引游客拍照觀賞。秦艷濤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生態工筆繪山水
龐革平 唐健揚
漓江煙雨朦朧,早班游船從楊堤碼頭出發,犁開一江春水,驚起白鷺掠過蒼翠峰林;甲宅村桃花巖景區內,數十株老梨樹花開如雪;靈川縣富丘生態園里,成片的櫻花樹進入盛放期,紫色的花瓣隨風飄落,漢服愛好者穿梭其間,與四周景致交織成畫……社交媒體上,“桂林賞花”話題瀏覽量近百萬次。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持續向好,帶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綠水青山成為市民游客觸手可及的幸福實景。
依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穴游”已成為“爆款”。臨桂區燕子洞內,在專業地質導師帶領下,孩子們頭戴探照燈,觀察經億萬年形成的石筍、石幔,并學習測繪。在陽朔縣,游客身穿專業護具,攀爬溶洞后,還可品嘗“洞穴咖啡”。在暖黃色燈光的映襯下,手捧一杯香氣撲鼻的現磨咖啡,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反差感”冬日儀式。
“洞內恒溫,冬暖夏涼,且不受天氣影響,非常適合寒冷的冬季出行。”來自廣州的游客王欣婷說。“洞穴游”正是對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通過打造洞穴研學、洞穴書吧等新業態,桂林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旅游吸引力,為游客提供多元化體驗。
冬日里,桂林貓兒山腳下的華江瑤族鄉格外寧靜,河流清澈見底,宛如一塊晶瑩的果凍。每到夏季,這里是市民游客享受“窩囊漂”的熱門地。大家穿戴簡單的護具,在水流緩慢的河段,手腳張開呈“大”字,平躺在水面上,隨波逐流。這種獨特的漂流方式,與激流漂流的驚險截然不同,更加輕松愜意,讓人與山水親密接觸,是“又菜又愛玩”人群的首選。
貓兒山是華南最高峰,也是漓江發源地。去年以來,桂林依托漓江源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圍繞“水娛樂、水運動、水休閑”,大力推動“旅游+水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以貓兒山景區為核心的“果凍水”品牌,推出“人體漂流”“深潭潛水”“槳板運動”等一系列新產品新業態,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親水體驗。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根植于桂林持之以恒的生態修復。2022年,桂林啟動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漓江山水工程”),圍繞“一干九支,兩山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以漓江干流和九條支流為脈絡,劃分漓江上游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中游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區、下游農產品供給區3個生態保護修復分區,實施14個保護修復單元共8大類修復工程83個子項目,總投入54.91億元。
“我們按照材料自然、工藝自然、景觀自然的修復原則,通過采用格賓石籠網生態護岸、擋土墻、綠化等護岸措施,加固了漓江防洪堤岸,修建了河堤步道、望江亭等惠民設施。”靈川縣大圩鎮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所負責人秦素媛介紹,得益于漓江山水工程穩步推進,大圩鎮引進多個漓江保護項目,最大限度實現了生態景觀修復的原真性。
昔日雜亂無序的大圩鎮河堤,如今變身市民游客騎行漫步的親水平臺,也是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桂林段的必經之路。好生態讓游客慕名而來,不少村民開起客棧、農家樂,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從漓江山水工程重塑生態基底,到洞穴游、“窩囊漂”等新業態激活“沉睡資源”,桂林正以生態保護為筆,以全域旅游為紙,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在盤錦遼河口濕地,紅灘綠葦與鶴共舞,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張良軍攝(盤錦市文旅集團供圖)
遼寧省盤錦市——紅海灘上風景好
辛 陽 趙 艷
遼寧盤錦遼河口濕地,海風仍透著寒意。紅海灘的灘涂上,數十臺挖掘機揮舞“鐵臂”正在疏浚溝渠,在退潮的灘涂上勾勒出蜿蜒“曲線”。
雖不是紅海灘最美季節,但濕地的日常保護卻吸引了來自沈陽研學團隊的孩子們。他們一邊通過望遠鏡看挖掘機作業、候鳥盤旋,一邊聽研學導師沈婉的講解。
“疏浚不是簡單的清淤,而是在重塑濕地的呼吸節拍。”
“原來,灘涂也需要呼吸呀!”沈婉的講解引起了孩子們的濃厚興趣。
“為了搶抓有利工期,疏浚工程從春節期間就開始了,目前已接近尾聲。”盤錦紅海灘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存利說,“疏浚工程將清理溝渠內的淤泥和雜物,提高河道的通量和流速,確保潮汐更順暢,從根本上保護濕地生態。”
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播放著無人機實時傳回的畫面,疏浚工程進展一目了然。新疏浚的溝渠逐漸顯露出自然水系的蜿蜒韻律,大地仿佛褪去板結的“盔甲”,舒展沉睡已久的筋骨。丁存利介紹,這些“曲線”不是隨意挖掘的,而是在復原潮汐千百年來刻下的天然紋路。
遼河口濕地作為全球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鳥類遷徙路線關鍵區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近年來,為了讓濕地重煥生機,盤錦實施了一系列修復舉措。
淡季采取潮溝疏浚、人工降灘、堿蓬草補種植、海洋垃圾清理清運等措施,搶救性修復堿蓬草生存環境,開展沙蠶和灘涂魚增殖放流,實施土質改良及生物鏈完善工程,切實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和恢復紅海灘區域的海洋環境及濕地生態系統。
日常維護是重點,精準修復是重中之重。“2019年以來,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圍繞遼河口水環境及紅海灘濕地生態修復,展開大量科研工作,深入研究堿蓬草生長習性,分析其退化成因,為精準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丁存利參與了這場生態修復戰。為了提高堿蓬草的成活率,科研團隊不斷嘗試新方法,比如冬季冰封種植法,利用冬季潮汐將種子自然植入凍土層,讓堿蓬草更好地生長繁衍。
經過多年努力,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的濕地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景區內候鳥、留鳥數量明顯增多,許多丹頂鶴由“過客”變“留客”;2018年景區內堿蓬草覆蓋面積為2000畝,如今已實現景區18公里范圍內基本覆蓋。
濕地生態系統得到全面恢復后,每逢夏秋兩季,紅灘綠葦、鶴舞鷗翔的美麗畫卷在大地鋪展。生態保護的成果也逐漸轉化為發展紅利。當地實行“稻田+”生態立體農業模式,推出“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蝦”“稻田養鴨”等項目,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生態高效”發展。
好生態不斷激活文旅產業鏈。景區融合農業與藝術,以稻為筆在大地上創作主題畫作,為游客提供空中看畫、田間品藝的獨特體驗;探索“濕地文創+”模式,周邊村民用蘆葦制作立體畫,草編河蟹、花籃等擺件,讓生態故事化身游客的“伴手禮”;紅海灘濕地音樂節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前來沉浸體驗。
于德水是紅海灘景區附近的農戶,2013年,他在景區旁開了一個農家小院,經營餐飲和住宿。“跟僅靠種地相比,現在平均年收入比以前增加10多萬元。”濕地旅游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繁榮,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端牢“生態碗”、念好“生態經”、打好“生態牌”,擦亮“紅海灘”金字招牌。2020年,紅海灘景區成功晉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并獲得第一批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榮譽,社會效益和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如今,紅海灘春辦濕地風箏節,夏有濕地音樂季,秋推中秋國慶河蟹節,冬設冰凌穿越挑戰賽。全年不間斷的生態文旅盛宴,讓百姓共享綠水青山。
“未來,盤錦將繼續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不斷探索生態旅游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讓紅海灘這張名片更加亮麗,讓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盤錦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局長舒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