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用一種色彩形容遂川。
這是一片風云激蕩的“紅”色土地。95年前,毛澤東在這里開啟了“遂川建政”的偉大實踐,建立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頒布了第一部紅色政權施政大綱,親手創建了第一個紅色圩場;紅六軍團先遣隊在這里拉開了長征的序幕,《十送紅軍》把遂川“五斗江”唱遍了大江南北——“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
這是一座“綠”意盎然的生態之城。遂川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部,羅霄山脈中段。“八山半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高達79.14%。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地理環境,形成了遂川獨特的自然稟賦:這里是三獲世界金獎的狗牯腦茶產地,擁有桃源梯田、碧洲白水仙風景區、營盤圩“千年鳥道”、湯湖溫泉等因“綠”聞名的自然生態資源。
非遺五龍下海。李春蘭攝
這也是一塊“古”色古香的人文福地。遂川古稱龍泉,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余年歷史。自宋至清,遂川縣內先后建有書院40多所,乾隆年間創辦的燕山書院,更是開創了“分班制”教學的先河;明代吏部、兵部尚書郭維經及其女兒發明的木材計量方法“龍泉碼”,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表;珊田架花制作技藝、九腔十番、龍燈曲牌、五龍下海等非遺項目,見證著遂川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隨著桃源梯田等自然景觀在社交媒體頻繁“出圈”,大山深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遂川,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一座小城的紅色傳奇
泡上一杯狗牯腦茶,配上幾碟浸壇小菜,遂川草林鎮的一天在茶香氤氳里開啟。
上午10點,草林鎮上的老街茶館已經迎來好幾撥茶客。“一杯茶三塊五塊,以前來的都是本地熟客,這幾年游客也多起來了。”老板蔣玉平是草林本地人,從父親手中接下這間茶館,一干就是30多年。
泡茶、添水、腌制浸壇、招待茶客……一年到頭,老蔣和妻子的生活,就是在這間不大的二層小樓里打轉。臨近中午,留在茶館里的大多是熟客,打牌閑聊,好不熱鬧。說話間,一位老茶客數了數手中的硬幣,遞給老蔣,悠閑地從茶館后門踱步而出。
茶館,是草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到鄰里調解矛盾,大到生意往來商談、婚嫁說媒“茶定”,都離不開這一方茶館、一杯清茶。
草林老街地處草林鎮中心,緊鄰草林紅圩小鎮。整潔的石板路,老舊的木質門板,青磚黛瓦的明清風格建筑,沉默地訴說著這座紅色圩場的歷史滄桑。
草林鎮是遂川的商貿重鎮,20世紀初,曾是湘贛邊界有名的四大圩場之一。草林圩每逢農歷一、四、七開市,方圓百里的農民都會前來趕圩,肩挑各種土特產換取生活必需的鹽、糖及其他工業產品。
“逢圩莫逢草林圩,沿途關卡數不盡。草林圩上走一圈,流盡窮人血和淚。”一首當年流傳的歌謠,是舊社會草林圩的真實寫照,圩上豪紳在圩鎮周圍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強行抽稅,百姓苦不堪言。
1928年1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占領遂川后,打掉了“遂川靖衛團在黃坳到草林70華里路上”的五道稅卡,在圩上萬壽宮召開群眾大會,宣布了黨對待工商業者的政策,把草林圩改造為紅色圩場。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草林圩場為井岡山軍民提供了棉花、藥材、食鹽等物資和現金,為根據地做好經濟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紅色紅圩小鎮。劉劍峰攝
“草林圩上逢圩,到圩2萬人,為從來所未有。”后來,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這樣描繪草林紅圩的盛況。
走進草林紅圩小鎮,米鋪、布店、中醫館林立,古樸的木牌匾和仿古建筑重現當年圩場百業興旺的街景。在毛澤東舊居蕭萬順客棧前,不時有游客駐足“打卡”拍照。在非遺展示館,珊田架花、黃坑油紙傘、遂川木雕、馬頭燈、儺舞“斗牛獅”等項目,讓游客體驗遂川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每逢節假日,我們會在坪場上組織‘珊田架花’燃放表演,能吸引不少游客。”草林紅圩小鎮講解員周秀珍介紹。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首飽含激情的《西江月·井岡山》,正是毛澤東在遂川寫就的。在草林鎮紅色詩詞體驗館,裸眼3D投影、地幕屏、激光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讓游客沉浸在毛澤東詩詞的磅礴意象中。通過現場的互動一體機,游客還可以體驗詩詞互動答題、毛體臨摹等小游戲。
據了解,草林紅圩特色小鎮經過三年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獲評江西省旅游風情小鎮、江西省級特色小城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吉安市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教育示范基地等。目前已形成“一心一軸五區”,通過開發“逛紅圩、品美食、尋茶旅、訪田園、游農場”等旅游業態,打造生態休閑游、親子研學游、紅培及鄉村振興游,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創轉化及發展文化創意游。
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組成部分,遂川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積淀,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武裝割據、建立紅色政權的突破地,也是探索紅色經濟建設的嘗試點。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雛形“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也是毛澤東在遂川提出的。
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遂川大汾遭遇襲擊。戰后戰士們疲憊饑渴,途經一塊紅薯地,大家一擁而上,挖出紅薯就吃。為此,毛澤東批評了戰士們。10月24日早晨,在遂川縣荊竹山村前的“雷打石”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一、行動聽指揮;二、打土豪籌款要歸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第二年1月,在遂川縣城李家坪,毛澤東又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要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后來,“三項紀律六項注意”拓展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調整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考慮到當時紅軍戰士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這些紀律被寫在戰士們的包袱布上,編進歌里,便于隨時學習。
行走在遂川縣紅色街區,一棟清代廟宇式建筑最引人注目。高高紅墻、片片青瓦,見證著“遂川建政”的偉大實踐——這里是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1928年1月24日,毛澤東在這里親手創立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領導遂川工農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創建地方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等各項事業。
舊址中陳列著一塊大型石雕,鐫刻著《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后,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指導時任遂川縣委書記陳正人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起草、制定了《臨時政綱》。這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比較完整的人民政權建設綱領,為紅色政權建設提供了藍本,對后來中央蘇區政府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紅色街區,我們有工農兵政府舊址、建政廣場、遂川戲臺、中渡碼頭、水幕光影秀、老街夜市等建筑和文化創意景觀。游客們不僅可以游覽紅色文化景點,更能體驗遂川老街煙火氣。”遂川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康思思介紹,“我們不想只是建一座博物館,而是希望把遂川的紅色歷史連成一條完整脈絡,用新技術、新手段,將先輩的革命故事和新時代遂川奮進的‘新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走進江西省遂川縣新江鄉橫石村,矗立在山坡上的紅六軍團長征先遣出發紀念碑便映入眼簾。“歷時80天,跨越敵境2500公里的西征中,英勇的紅六軍團官兵,歷經艱難險阻,從橫石突圍,沖破敵軍圍追堵截,與紅三軍勝利會師。至此,紅六軍團勝利完成西征,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作用。”橫石村婦女主任高桃花說起紅六軍團紅色故事如數家珍。
四面環山、風景優美的橫石村,是遂川紅色旅游重點景區,有紅六軍團長征先遣紀念碑、紅六軍團西征出發地遺址等紅色文化地標。全長8.3公里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橫石“長征先遣”主題步道,還原了紅六軍團突圍西征的英勇斗爭史。
打糍粑、編草鞋、燒柴火灶、辦篝火晚會……在橫石村的民俗文化實踐點,參與研學的學生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拓展體驗活動,感悟歷史、致敬先烈。“景區今年5月運營以來,客流量顯著增長,目前主要以研學游、紅色教育為主。”橫石村支書張祥生介紹,“未來我們計劃與周圍幾個村形成產業聯盟,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將紅色文旅線路延長,形成產業鏈,進一步講好長征故事。”
“紅軍長征從這里出發”“抗戰文化從這里可尋”“政權建設從這里奠基”“市場經濟從這里萌芽”……康思思介紹,近年來,遂川以紅色文化為紐帶,充分利用革命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結合不同主題,打造出集黨性教育、紅色文化展示和長征文化體驗于一體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遂川段),以革命舊址為核心,融合各類傳統手工技藝的“紅色文化街區”等一系列高品質紅色游覽景點。“下一步,我們計劃引進更多業態,讓游客有更多互動感,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一片茶葉的詩意旅程
狗牯腦,一個略顯拗口的名字,卻是中國綠茶譜系中不可忽視的一員、江西珍貴名茶之一。狗牯腦茶產于羅霄山脈南麓支脈的遂川湯湖鎮狗牯腦山——因山形似狗頭,按照客家方言取名“狗牯腦”。
狗牯腦生態茶園。周建強攝
狗牯腦茶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嘉慶年間。據《遂川縣志》及當地《梁氏家譜》記載,遂川木商梁為鎰因運輸木材途中突遇洪水,流落南京,被碧螺春茶傳人楊氏之女收留并結為夫婦。后二人相偕返鄉,在狗牯腦山上開墾茶園,改進制茶技藝,創造出“二次殺青、二次揉捻”的加工工藝,成為梁家茶人不傳之秘。
狗牯腦茶第一次登上世界舞臺,是在1915年。遂川茶商李玉山將狗牯腦茶送往美國舊金山,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一舉榮獲國際評判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獎和獎狀,被譽為“頂上綠茶”。1930年,李玉山之孫李文龍將狗牯腦茶改名為“玉山茶”,送往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展出,又斬獲甲等獎。狗牯腦茶從此聲名大振,蜚聲海內外。此后,狗牯腦茶還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
在遂川,茶文化元素無處不在,甚至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茶館林立,務農用竹筒攜帶茶水之外,遂川人見面問的是“喝茶了沒”,招呼客人說的是“進屋喝茶”……
茶農在茶園中直播。李書哲攝
步入遂川湯湖鎮神茶谷,盡管已是冬日,目之所及皆為綠意,一畦畦茶田長勢喜人。中午時分,仍有茶農不辭勞苦,在自家茶園里扦插茶苗。不遠處的特色文化街區里,國潮店鋪和文創體驗店頗受年輕人喜愛。漫步茶田棧道,觀摩茶藝表演,體驗手工制茶……如今的遂川,已逐漸形成了“以茶帶旅、以旅興茶”的茶旅融合新模式。
1500多畝的茶山上,修建了步道、涼亭,種植了櫻花、桃花等景觀植物,不遠處的安村水庫,碧波蕩漾,一派詩意盎然的田園風光。位于遂川縣湯湖鎮安村庫區的安村茶廠,是茶人梁奇鋰和妻子張春蓮30多年心血結晶。
“手工制茶是辛苦活,更是技術活。如揉捻茶葉時要精準把握力度和分寸。”梁奇鋰17歲開始跟著父母學習種茶、手工制茶,練就一身過硬的“茶功夫”。2008年,他組織12戶生產大戶、茶葉制作能手在湯湖鎮創辦了遂川縣首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了湯湖鎮2000多戶茶農共同致富。
采茶忙。康建國攝
狗牯腦茶的制作技藝,一向是梁家不傳之秘。而梁奇鋰毫不藏私,多年來一直將制茶技藝傾囊相授。他每年都為周邊鄉鎮的茶農免費培訓,培養種茶、采茶、制茶、評茶等各個環節的技術人才。近年來,通過他的培訓,取得高級加工工證的茶農近200人,中級近500人,初級上千人。
茶香排骨、茶葉釀香菇、茶葉餃子、茶葉蛋餅……在湯湖大酒店,不少游客專程慕名而來品鑒茶肴。老板娘張小燕嘗試將狗牯腦茶融入菜肴中,研發了多種特色創意菜,還屢次斬獲美食獎項。“這幾年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湯湖茶葉和溫泉發展前景很好。我想把狗牯腦茶和菜肴融合,既是宣傳家鄉,也是增加自身特色。”張小燕說。
經營茶園、加工茶葉、開設茶館、表演茶道、直播帶貨、茶旅研學游……如今,遂川全縣有近十萬人從事著和茶相關的行當。在核心產區湯湖鎮,98%的村民生計跟茶有關。全國各大城市設立了100多家狗牯腦品牌連鎖店,甚至走出國門,把店開到了俄羅斯的莫斯科和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截至目前,全縣茶園面積30.4萬畝,年產量11990噸,綜合產值29.84億元。
2021年以來,遂川縣明確“以茶立縣”的發展路徑,以狗牯腦茶為核心,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貫通產銷渠道、融合農文旅,圍繞統籌推進茶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集團化發展,先后建設狗牯腦茶香園、遂川縣湯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狗牯腦茶文化街等茶文化傳播載體,搭建起科研、加工、服務、銷售、物流等平臺,以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文旅產業的蓬勃興旺。
“衣染爐煙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這兩句詩出自宋朝大文豪蘇軾所作的《宿資福院》。當年,他夜宿遂川資福禪寺,品茶后贊譽有加,題下這首千古茶詩。往事越千年。如今,“詩和遠方”在茶鄉遂川交相輝映,一幅茶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方梯田的生態畫卷
驅車前往左安鎮鄉桃源村,沿著山路盤旋而上,青山環抱間,風景如畫,梯田如大地指紋,層疊錯落。幾位村民在田間行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儼然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
這里是曾被網友票選為“最美梯田”之一的桃源梯田,2017年榮獲“中國最美梯田之鄉”稱號,202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桃源梯田民宿。許玉宸攝
史料記載,桃源梯田起源于唐宋,發展于明末,盛于清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客家人為逃避戰亂遷徙而來,為不與本地居民爭田搶地,聚集在羅霄山脈南端神女峰腳下,建房造舍,開山墾田,創造了一處人間桃源。
“這里四季如畫。春耕時,蓄滿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鏡子;夏日,梯田里綠意盎然;秋天是一片片金黃稻浪;冬天下雪時,整個梯田都會被白雪覆蓋。”桃源梯田講解員龔右香說,“這里集梯田觀光、住宿、拍照、打卡于一體。最出名的望天丘,蓄水時能將晨曦晚霞折射出來,非常出片。”
我國不僅是全球梯田面積最大的國家,近20億耕地面積梯田占比超四分之一,還是全球梯田類型最多、分布區域最廣的國家。梯田的連綿之美,集農業生產與生態美為一體。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時代的到來,梯田所依仗的“牛耕人犁”“刀割人扛”等效率低下的傳統生產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梯田旅游熱的興起,給桃源梯田帶來了發展的機遇。當地審時度勢,充分利用桃源梯田的自然景觀和客家文化資源,推動桃源梯田轉型升級,成立文旅公司,對梯田進行整體規劃和提升打造,桃源梯田逐漸從墾區蛻變為景區。
桃源梯田望天丘。彭志強攝
如今,桃源梯田景區范圍已擴大到10平方公里,擁有梯田5000余畝,集登山徒步、梯田觀光、農事體驗、客家風情于一身,成為一個全要素集結的休閑度假勝地。
“每月有固定工資,還能照顧家里。”52歲的左安鎮村民張阿姨原本常年在外出打工,景區開發后,她負責保潔工作,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通過組織培訓、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遂川積極鼓勵引導村民參與景區建設。全村272戶1075人,其中不少人成了景區的講解員、服務員、民宿的經營者。景區員工90%是本地人,還吸引當地農戶參與小商品售賣、農副產品種養、發展餐飲、演藝等工作,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收入顯著提升。
隨著桃源梯田景區知名度不斷提升,單純的觀光游已經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當地開始探索從觀光游向深度游的轉型。
夜幕降臨,云頂星宿的31頂野奢帳篷亮起點點燈光,入夜可見星空璀璨,醒來可見山巔云霧繚繞,每到節假日總是“一房難求”。看一場桃源燈光大秀,體驗客家迎親、山歌對唱;喝一壺客家米酒,嘗一嘗花蔬、艾米果、釀豆腐等正宗客家美食……截至今年10月,桃源梯田景區接待游客62萬人次,同比增長85%,實現營業收入4000余萬元,帶動旅游消費2億元。
近年來,遂川縣著眼于涵蓋縣內6個鄉鎮、總面積約10萬畝的高山梯田群落,充分挖掘濃郁的客家文化和農耕文明,以“最美梯田之鄉”為主題,結合最美梯田、千年茶山、最優溫泉三大旅游要素,聚力打造左安“最美梯田旅游集聚區”。在旅游品質提升的帶動下,網絡主播、線上達人云集桃源,客家浸壇、客家花蔬、山竹筍、山茶油、有機黃桃等一系列“桃源山貨”也在“帶貨”下熱銷大江南北,當地群眾收入不斷增長,越來越多“旅游+”的生動實踐在這里上演。
除了風景如畫的桃源梯田,遂川縣境內還蘊藏著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擁有羅霄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五斗江國家濕地公園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地;湯湖溫泉、大汾熱水洲溫泉等多處珍稀溫泉群;更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中國綠色名縣等多張國家級綠色名片。
位于贛湘兩省交界、羅霄山脈中段的遂川營盤圩,隱藏著一條“千年鳥道”。每到秋分時節,成群結隊的候鳥飛經此地,稍作停留繼續南飛。年復一年,由此形成我國內陸候鳥遷徙的第二大“千年鳥道”。從這里過境的候鳥,每年有200多種、數百萬只。
以“千年鳥道”為主線,遂川縣還大力發展“鳥道經濟”,打造鳥道觀光、森林康養、高山民宿等項目,帶動全域旅游新玩法。
從飛瀑、竹海、奇石,到一線天、鷹嘴崖、撐腰石,大大小小30余處景點,勾勒出一個山高林密、溪流環繞的人間勝境。在江西省首批風景名勝區白水仙景區,改造提升項目正步入尾聲。
白水仙景區。鄒路明攝
“我們充分發掘白水仙景區的自然稟賦,聘請專業設計團隊,規劃了以白水仙核心瀑布群為中心的主景區,并布局了3000米玻璃水滑道、夜游燈光秀、民宿餐飲、汽車野營地等業態。”遂川縣文旅公司副總經理袁軍介紹。
近年來,遂川縣圍繞“全景遂川、全域旅游”目標,以“茶鄉遂川、茶香世界”為品牌,著力挖掘“紅、綠、古”三色旅游資源。2024年,遂川縣共接待游客2547.0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25.62億元。
“2024年,遂川通過聚焦中心、服務重點,桃源梯田二期、白水仙景區提質升級、湯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重大文旅產業重大項目加速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快、底氣更足了。”康思思表示,遂川正不斷深化文旅融合,持續促進產業融合和創新發展。“遂川建政、圩文化、梯田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是獨屬遂川的文化符號。遂川縣通過堅定實施‘文化強縣、旅游旺縣’及全景遂川、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著力打造紅色革命故地、生態康養高地、人文旅游勝地。”(記者 劉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