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秘境——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科普大全》一書,收納廣而覆載博。全書主體部分分為三大板塊,即三江源的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每個圈中又包含若干生態要素,可謂圈中套圈,環環相扣,從科普的視角對三江源的山、水、林、湖、草、沙、冰、動物、植物等九大生態要素的科學知識予以梳理解讀。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處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腹地,具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多重生態功能。它不僅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還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帶和重要啟動區。藏族同胞等世代生存于茲的原住民在雪域高原表現出物我相合的生態智慧,并創造出民族特色濃郁的江源文化,頗具人文價值。從廣角鏡頭看,出自三江源的三條大江大河造就了廣闊的陸地沖積平原,在為中華民族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孕育了北方的黃河文明、南方的長江文明和西南地區的瀾滄江文化。瀾滄江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跨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而黃河、長江入海的沿海地區,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地。三大流域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富集區,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江源也是文明之源。
青藏高原這個“山頂”,曾是一片汪洋,與地中海相連。經過幾億年的隆起,逐步成為遍布冰川的“世界屋脊”。其地質演變過程就是滄海桑田的一個鮮明例證。起源的雪山群富蘊水資源,山河紫帶,氣勢軒昂。水出江源,隨山形地勢而蜿蜒流淌,終至百川歸海。大江大河是大自然的雕塑大師,其強大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了地球多樣化的地貌景觀,用自然力為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調配了水、土壤等豐富無比的資源,使得萬物繁衍,生生不息。諺云:“頭有污泥,下游的水也是渾的。”江源地帶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由于人類過度開發淡水資源,加之氣候異常,自然河流的形態、流態發生逆向變化,危及江河生態系統和水生生物。大自然在警示人類,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關系到人類的文明進程和生物多樣性,絕不可掉以輕心!
三江源地區占了將近一半的青海省域。因其地廣袤荒遠、基礎設施薄弱,故可達性很差。正因為如此,通過生態調查和專業科學考察摸清家底,利用科技手段賦能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令人欣喜的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在構建和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的協同立體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了對重點地區、重點目標高精度、無死角監測,借助科技的支撐力不斷強化生態監測和保護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也是從“山頂”做起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以來,科學設計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方案和措施,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成效卓著。三江源這座天造地設的“水塔”,每年可為我國及東南亞國家輸送近 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源。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使得整個青藏高原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保護,退化草地逐步恢復,藏羚、雪豹、野牦牛等一些特有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極大地增強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性。國家公園的設立也使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大大改善了這一地區老百姓的福祉。三江源正在成為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亦是展示美麗中國的綠色窗口。不負江源不負人,人與江源長相守。三江源之變,折射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
在荒野之地展開的科考,包括為了編纂此書而組織的考察活動,均具有探險性質,但這樣的科考意義重大。木有本,水有源。追本溯源,青藏高原這塊崛起于地球的“山頂”,是許多自然生態環境、氣候演化和地質過程的科學研究熱點,也是自然教育和科學普及的“資源富集區”和“首要開掘點”。
中華復興,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早在1956年,我國就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科技強國,離不開新生力量。從源頭傳遞,生態科學普及的意義在于將理論、研究成果普及化,以增強公眾生態環保意識。
進入21世紀,科普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項“必修課”。科普既是科技溝通社會的橋梁,也是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必由之路。公眾關注科技,科技保持活力,具有這樣的“雙引擎”才能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這冊“大全”除了傳遞三江源生態、資源的科學知識,還重在從知識導向往價值導向轉移,讓公眾認識到生態文明是一種更高形態的文明。當代生命共同體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象天法地、萬物共生的傳統生態文化一脈相承,旨在成全人與萬物各自不同的內在價值。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關乎人類福祉,是人類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毀損的基礎。人既為萬物之靈長,便有責任悉心呵護好地球這個人與萬物共有的唯一家園。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且能激發人們的創新思維。編輯出版這本書的意義在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生態服務功能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獨特性、稀有性、典型性。然而,三江源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趨勢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態保護任務艱巨。三江源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強,必須始終堅持嚴格保護和整體保護。在這樣的情況下,編輯出版一部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自然科普圖書,通過向普通大眾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生態系統,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地質地貌、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讓公眾關心三江源、走近三江源,更全面、科學地了解三江源,進而以實際行動保護三江源,共同維護三江源生命共同體,維護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在公眾的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生態科學家和綠色衛士。(作者:郝耀華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