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詰問,撞見京族少年在白浪灘誦讀的潮聲;當《七律·長征》“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邁,化作壯鄉孩童翻越十萬大山求學的身影——我們終于懂得:毛澤東詩詞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邊境少年精神疆域的界碑。在東興市實驗小學,閱讀讓孩子們成為行走的“活界碑”,他們的書聲,就是文化邊防最鮮活的坐標。
一、讀山河:在邊境線上解鎖無字之書
在中越邊境1347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上,在學校多元閱讀場域的民族長廊里,京族學生用獨弦琴伴奏《過零丁洋》;長征長廊的盡頭,1369號界碑永遠定格著2016年的那個清晨,中越兩國醫護人員跨過這道石樁,建立起“1369生命直通車”。孩子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時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更懂得了界碑不僅是領土的刻度,更是文明的溫度。當孩子們用漢語、壯語、京語在界碑前誦讀《人類簡史》,“美美與共”就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北侖河兩岸此起彼伏的瑯瑯書聲。
二、讀血脈:在五千年文脈中培鑄精神界碑
學校創編了《北斗》《火種》《東興故事》等校本讀物,這些都是為邊境少年特制的精神鎧甲。晨光中,《少年中國說》的吶喊驚飛了木棉樹上的白鷺;午飯后,“詩詞飛花令”讓食堂化作沒有圍墻的課堂;最動人的是夜幕降臨時,2000多個書香家庭里的2000多個“一米書柜”在邊境線上次第亮起——漁民父親就著船艙燈講解《聲律啟蒙》,瑤寨媽媽用繡花針指點《弟子規》……那個曾經翻墻逃課打游戲的孩子,如今在學校“國門詩會”上朗誦《紅巖》片段時,讓全校師生都紅了眼眶……
三、讀星辰:在文明對話中延伸精神疆域
去年的“紅色閱讀節”,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把他的軍功章壓在孩子們手抄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上;越南芒街青少年讀書交流活動中,老師帶著孩子們用中文寫下“共飲一江水”;武漢萬松園路小學寄來的《長江詩卷》,與東興市實驗小學的《南海詩箋》在國旗下緊緊相擁……這些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邊境少年懂得:文化自信,始于對腳下泥土的深情,成于對人類文明的敬意。
當京族哈節的唱哈聲與越南岱依族的笙歌隔河相應,當界碑前的三角梅與芒街的木棉花交織成蔭,我們看見:那些在“紅色閱讀”中化身小兵張嘎的孩子,那些用三國故事與越南小伙伴“斗詩”的少年,正沉浸在閱讀的精神滋養中,正用書頁壘起新時代的“文化長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實驗小學鄧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