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增強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方面意義非凡。在過去,傳統文化的身影多見于博物館、劇場戲院、傳統節日,受眾也多為中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離。其傳承方式主要依賴口傳心授、師徒傳承等,傳播范圍受限,受眾相對固定,傳播渠道狹窄。市場萎縮致使整體收入下滑,與其他行業相比,缺乏競爭力,難以吸引大量優質人才涌入,行業迭代活力匱乏。
不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傳統文化悄然興起,成為風尚。如今,00 后、10 后在短視頻、直播中領略戲曲唱腔、品味曲藝音韻已屢見不鮮。過去一年,僅抖音平臺的演藝類直播總場次就超過1.01億場,同比增長33.74%,3446名文藝院團演員在直播間帶來23萬場演出;已有超過220家省市、基層文藝院團在抖音直播演出。古箏、二胡、琵琶等傳統樂器演奏,黃梅戲、越劇、豫劇等戲曲表演,粵曲、相聲、南音等曲藝展示,各類傳統文化直播開展得如火如荼。
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劉學俊表示,從業者在直播間盡情分享技藝,收獲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數量遠超線下劇場。他們的收入與線下演出相當,甚至更為可觀。在獲得經濟收益與名聲的同時,創作者的熱情被極大激發,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心也愈發堅定。
劉學俊指出,傳統文化演藝團體借助直播,突破了場地設備的限制,增加了演出頻次,擴大了觀眾覆蓋范圍,在原有市場規模的基礎上,成功開拓出一片新的線上市場。大眾通過直播,接觸到了更多優質的傳統文化內容,潛藏在心底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被喚醒。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研究所課題組此前發布《演藝+直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特征》報告指出,傳統演藝行業在經營中,經常面臨著諸如場地限制、觀眾覆蓋范圍有限等問題。既定規模的演藝人員、演藝場地和設備,產出次數、頻次和覆蓋規模有限。隨著直播的興起,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對于演藝行業,雖然固定場地和固定人員和線下場景的產出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由于直播使覆蓋范圍擴大,同步覆蓋了盈利及非盈利收費模式,直播極大地擴展了受眾的范圍和傳播的時長。這意味著,演藝行業在保留既有市場規模之外,獲得了新增的線上市場。
“這不僅為文化產業拓展了受眾群體,還有利于拉動傳統文化相關產業的就業。至此,傳統文化呈現出‘自發造血發展’的良好態勢。”劉學俊表示。(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