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2月27日電 題:千年早茶向新求變
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雨水節氣一到,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的茶山里就變得陰雨綿綿。雖然山間云霧蒙蒙,水汽氤氳,一株株茶樹卻鮮翠顯眼。每天清晨,當地村民就趕到茶山,摘下茶樹上新發的嫩芽,收獲早茶。
早茶多產于四川南部地區,集中在瀘州、宜賓兩市,因茶樹發芽早而得名。早茶采摘通常在農歷正月至二月,比全國大部分茶產區提前了一個月左右。據記載,川南早茶的種植已有幾千年歷史。
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早茶種植基地,茶農們采摘新鮮的茶葉。(廖勝春 攝)
多年來,早茶主要以傳統茶葉鮮葉的形式銷售至全國各地。隨著新式茶飲銷售火爆和茶產業多元化發展,如今早茶也“老樹發新芽”。
在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近日舉行的一場早茶節上,抹茶甜品和各式抹茶飲料受到人們青睞,而制作抹茶的原料,正是當地種植的早茶茶葉。
抹茶生產企業四川瀚源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愛民說,川南早茶不僅有采摘時間早的優勢,而且茶葉品質優良。為了順應人們新的喜好和需求,企業用當地茶葉原料進行深加工,拓展產品形式,做成抹茶等更多樣的產品。
“以前做傳統茶葉生產銷售,賣上萬斤就算很多了,現在做抹茶的原料可用幾十噸甚至上百噸茶葉,而且供不應求。”李愛民說,“為此,我們專門在納溪區投資建廠,購置專業設備,利用傳統優勢,開拓新市場。”
據了解,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川南早茶從農戶散種,逐步形成規模化種植。通過品種改良,以及生產加工的發展,早茶已成為川南地區的致富產業。
納溪區區委書記袁維榮介紹,如今納溪區建成高標準茶園31.5萬畝,種植肉桂、白牛早等優質茶樹品種,年產干茶2.4萬噸,年綜合產值達89億元。
然而,近年來傳統茶葉市場趨近飽和,早茶產業發展明顯放緩,給川南茶農茶商帶來新的挑戰,求變成為必然。
在納溪區護國鎮榮龍特早茶廠的廠房里,堆著一筐筐新采摘的新鮮茶葉,這些茶葉經過初加工,將發往廣西等地的飲料生產企業。“傳統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轉型是必須的。”作為一名回鄉種茶的“90后”,茶廠負責人吳松尋找新市場的愿望十分迫切。
吳松家兩代人從事傳統茶葉的種植、加工和銷售,這兩年,茶廠的經營重心徹底轉移到新式茶飲上來。吳松說,現在銷路更好,利潤提升了40%左右,而且他還有更長遠的規劃,種植收購梔子花、茉莉花等,自己開發產業鏈下游的茶飲產品。
近年來,宜賓、瀘州的早茶產業正形成以精制茶葉、新式茶飲、茶食品為主的產品布局,當地在開發抹茶、萃取茶、茶護膚品、藥用保健茶等深加工產品的同時,還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據了解,宜賓早茶不僅出了川,也正在加速出海,多家企業生產的川紅茶已出口至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